《環球時報》撰文以中國旅客帶來的所謂經濟收益警告港人,作為對倒689廣告的大力還擊。而范國威及譚凱邦以「自由行數量減少會有很多港人會極之高興及求之不得」作回應,該說出了不少普羅市民的心聲,但市民或多或少真的擔憂對影響香港經濟,尤其是旅遊業及零售業。工聯會轄下的香港旅遊業工會聯會上周五則對廣告及范、譚等人的言論表示強烈不滿,指漠視中國旅客佔訪港遊客比例七成、不顧業界生計,連同關連行業影響數以十萬計家庭。可是,港人不要忘記中國遊客帶來的經濟效益佔本港GDP僅約4%。至於所謂從業員生計問題又豈是這麼簡單?
談到中國遊客導致旅遊業的問題,相信最多人即時想起的就是「零團費」、「劏客」、「刀手」這些字眼。「刀手」的出現是源於劣質的「零團費」經營手法,使他們要靠「劏客」來賺取收入,「刀手」為求收入就威逼利誘甚至惡待團員,阿珍、阿蓉、阿茜只不過是零星被爆例子,實際根本無日無之。工聯會無理由不知道這樣的經營手法和聘用條件才是根源的情況,但多年來可有為從業員爭取改善並作出有效監察?如今卻借生計來回敬取消自由行的聲音,完全是「抽水」所為。
「刀手」的劣行──強迫購物、辱罵團員已是人所共知,他們的基礎專業知識也可以錯得離譜,例如筆者親身見識過他們介紹香港基本資料竟是「香港面積2,500平方公里、人口1,000萬」、「香港因奉行資本主義所以是右方駕駛」、「太平山是香港最高的山,但山頂是政府設施所以只能到「好望角」(業內對司徒拔道觀景台的稱謂)」…… 不單有辱旅遊業的專業身份,更是破壞香港的旅遊以至國際聲譽和形象。另一方面,中國訪客在港的個人行為,例如大聲喧嘩、隨處蹲踎、集結阻礙公眾地方,影響市民的觀感和生活之餘,也使其他國籍旅客對香港的印象大打折扣。這該是03年沙士之後自由黨主政的旅發局過份偏重中國市場之外,另一個導致其他客源的萎縮的一個潛藏因素。由此可見中國遊客對香港旅遊業根本是「有破壞冇建設」。
筆者更要反問工聯會,與其說范、譚等人之言是罔顧業界生計,為何97前可說是沒有任何中國客源的市場因素而能興旺,甚至追溯至1970年代中期旅遊業能夠成功蓬勃發展?與其說沙士使其他客源對香港卻步,不如說政府、旅發局忽視業界稱為「鬼佬」的歐美客、日本和東南亞客源或採用了錯誤推廣手法,甚至是以歐美日經濟不振不欲外遊為藉口,就導致業界被迫依賴中國客源,使工聯會這個立場彷彿得以成立。但事實是「鬼佬」、日本旅客轉到其他遠東地方,尤其是星、馬、泰、印尼、台灣。如果香港的旅遊業是一直以來客源廣泛、又豈會使業界要「擔憂」生計?既然中國遊客為香港帶來的諸多問題,集中旅遊業則是行業質素衰敗;又回顧昔日香港旅遊業就是有四方八面來客而能興旺,且沒帶來社會問題,由此證明,一切問題源於中國遊客作主導。只有廣迎四方客,不再依賴中國客源,才能保證旅遊業健康發展,解除對社會的影響。
假設《環球時報》的警告成真,問題就落在特區政府會否調撥資源予旅發局,和現任主席林建岳會否招來其他高質素的客源,抑或配合中共殖民手段,造成旅遊業一蹶不振的局面,逼港人屈服。既然「刀手」、「劏客」、「零團費」使港人感到羞愧,整頓業內歪風,鏟除這些破壞旅遊業、危害香港的國際形象的分子,或要求他們撥亂反正是必須,讓受過真正專業訓練的從業員能發揮所長。縱使工聯會亦有要求政府「正視訪港旅客客源過份側重內地客的情況」,但「刀手」接待其他客源的工作能力和態度如何,工聯會仝人該心中有數,筆者在此呼籲該會要言行一致!不過,旅遊業涉及到的不只是從業員的生計,更有香港的國際聲譽,還是請各方自重好了。
林鴻達
時事評論員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