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幫香港出聲行動」的反佔中團體又在幾家報紙上刊登全版廣告,看樣子,這個運動將以廣告取得話語機會,並可能持續到明年中旬「佔領中環」運動付諸實際行動之前。儘管時間還有幾個月,反佔中出現不過一個多月,便已來勢洶洶,擺出一副不惜一戰的架勢,香港上空已然烽火瀰漫。
「幫港出聲」以〈「沒有動亂」的民主,你同意嗎?〉為標題,質問讀者。斗大的11個字,直逼眼前,稍有理性的港人,有誰會反對「沒有動亂的民主」?民主,原本就是理性與和平的協商,與動盪或騷亂沒有因果關係。其實,這個提問的真正用意不在答案如何,而是問題本身。反佔中移花接木,「沒有」是假的命題,「動亂」才是關鍵。
反佔中的廣告顯然需要龐大資金,不過其來源不需臆測,更不必以陰謀論,把中聯辦拖下水,視為幕後推手。只要符合法律規定,不論個人或團體都可花大錢,直接與間接購買報紙版面或電視時間,就各種事件,大放厥詞或含沙射影。政治廣告也是言論的一種,在自由民主社會通常受到相當的保障,香港應不例外。
「幫港出聲」的商業手段,跟300位香港公民先後刊登「換特首是出路,還香港人一個家」廣告,還在台灣推出「給台灣政府及人民的公開信」的類似廣告,根本沒甚麼兩樣,都是意識形態作祟。兩者全以廣告製造新聞,由商業言論變成新聞話語,可能接觸的港人或許相對增加,這是媒介民粹主義的運用。
媒介民粹主義的危險,根據Umberto Eco在"Turning back the Clock"中強調的,在於以不存在或虛擬的「人民」(the people)整體,製造社會中公民群體的對抗,企圖透過「多數」的假象(如「沉默的多數」),合理化「我們」對異己採取的行動。反佔中團體以「沒有動亂的民主」做訴求,基本上在鼓動民粹預防動亂。民粹,不在乎好壞或對錯,不計較精緻或粗俗,而在人數多寡,最好是烏合之眾。
人多勢眾,就倚馬可待,特別是社會運動的抗爭。戰爭也一樣,從人類有歷史以來,戰爭的形式不外三種:人與神的戰爭(迷信或宿命)、人與自然的戰爭(科學或創新)或人與人的戰爭(利益衝突或壓迫)。其中又以人與人的戰爭最具毀滅性,一將功成萬骨枯。反佔中與佔中的爭鬥雖還不到萬劫不復的階段,但已火藥味十足,頗具戰爭的雛形。
任何戰爭的手段起碼包括文嚇與武攻,反佔中團體既然支持民主普選,也不斷突出和諧穩定的立場,我們有理由相信,它自然不會主張武力或軍事鎮壓。由一系列廣告看,反佔中目前採取的策略是文嚇,一方面利用煽動的文字號召港人站到「反佔中」的一邊,另一方面又極力把佔中打成沒有事實依據的亂臣賊子,涇渭分明。
正因為非友即敵或非我族類的預設立場,反佔中廣告的用字遣詞並非「反戰」,倒有誓師討伐佔中的意味,一步一步升高雙方對峙的緊張。這種話語宣傳的趨勢不難從廣告的標題察覺:「你會出聲嗎?」(8月13日)、「對佔中勢力說不,你敢嗎?」(8月20日)和「『沒有動亂』的民主,你同意嗎?」(9月3日)。
進一步檢視文本,在白紙黑字間,密集推出的內容邏輯甚至暗示武攻的潛在機會。例如,「今天,動亂找上了門……」,「有人說要佔領中環,那等同投向民間的第一塊石。打破中環窗戶,代表民間窗子也守不了」。「當中華人民共和國面對日本安倍政府,加上美國第七艦隊,在釣魚島問題,半步也不讓,『佔中』憑甚麼威脅北京?為何不談?」
明年的佔中運動如果不幸演變成一場動亂,起因有三個可能的解釋,每一個都讓佔中難以全身而退。第一,佔中原本就心懷不軌,一如反佔中所宣稱的,由企圖製造亂局的口號,到實際出手,打亂社會秩序。事實勝於雄辯,儘管佔領中環從頭到尾都堅持是和平理性的公民抗爭,一旦拳頭與警棍齊飛,淚水和血水四濺,佔中將百口莫辯。
第二,反佔中蓄意挑釁,暗中引起動盪,再嫁禍給佔中。除非人贓俱獲,否則冤有頭,佔中將如啞巴吃黃蓮,難免概括承受撕裂社會的所有罪名,這將是香港民主運動不可承受之重。第三,來路不明的第三者(如扒手或黑社會分子),不管出自任何動機,故意製造混亂場面,導致不同人馬或警民的火爆磨擦,從而趁機渾水摸魚,再稍為推波助瀾,其後果不免是暴民盲動,佔中將負連帶責任。
由發起到目前,「佔領中環爭普選」無疑是一條不歸路,不管是佔中或反佔中的當事人與支持者,都已踏上征途。700萬港人全不能作壁上觀,雙方的公民除了送壯士一程,更應在彼此之間築起一道防火墻,避免玩火自焚,或兩敗俱傷。普選,不必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悲壯選擇,或慘烈廝殺。
端木少華
資深傳媒工作者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