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5日的「香港蘇富比40周年晚間拍賣」中,堪稱最重要的拍品是中國藝術家曾梵志的《最後的晚餐》。拍賣行估計畫作賣價將打破藝術家個人紀錄。但因為藝術家說「讓大家去欣賞藝術,而不是說只是在拍賣會上談論價格」(今年5月《號外》),雖然這欄名為「business of art」,但我偏偏只談藝術,一個銀碼也不寫。
當然這幅畫的靈感,來自達文西的同名畫作。達文西作《最後的晚餐》,創作於1494至1498年間。在這時期以前,教會在歐洲勢力強橫,脅神的意志以束縛人的精神自由。其後,以意大利為基地的一群藝術家、學者,作為反動,開始強調人文主義思想,重人權,輕神權,是為文藝復興時期的起點。
自那以後,教會不再「話一就一,話二就二」。教士對世界事物種種愚昧解釋,無法再得到大眾信任。取而代之的是人所擁有的理性、思想、科學觀念。神從天國被拉到地上,被科學與藝術取代,成為人類心靈在茫茫大海中的指路燈。
達文西繪畫《最後的晚餐》時,算是文藝復興全盛時期的起點。雖然那是宗教題材作品,但他看重的卻是壁畫上的「人」。「人」的視角、「人」的身體構造、「人」的表情與內心世界……當然那時候達文西只是一個勁兒繪畫他心目中的「人」的形象。從迷信之中重奪理智,一切聽起來竟是這麼美好。當然達文西和所有文藝復興大師不會知道許多年後,這嶄新的指路燈也要面對油盡燈枯之日。
油盡燈枯?這就是曾梵志《最後的晚餐》呈現的世界。這幅作品是藝術家「面具」系列之一,屬同類風格的晚期創作。畫中人物動作與達文西版本相同,然而卻一律戴上白色面具。耶穌和門徒都是白衣紅領巾的「少先隊」,「是中國少年兒童的群眾組織,是少年兒童學習共產主義的學校,是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預備隊。」
只有背叛耶穌的猶大例外,他穿恤衫,結金領帶,他是「資本主義的走狗」,他就是那個反共的資本家。
但即使反共,猶大還是無法逃離戴面具的命運。這面具反映的是當今社會人性的麻木與冷漠。那是黑心食品的麻木,也是小悅悅失救的冷漠。為何中國社會會如此冷漠?這不純粹是共產主義的錯,否則那掛金領帶的猶大,也就不必戴上虛妄的面具。共產主義誠然問題多如牛毛,但歷史也證明,經濟改革開放,不是能醫百病的靈丹妙藥。美國便也是面具的佩戴者,斯諾登已把那面具硬生生的扯下來了。
不是共產黨的錯,也不是資本家的錯。那是人類根本上的無能,畫作這樣說。為強調面具上的表情,曾梵志筆下人物頭大身細。比例與真實不符,卻成為達文西版本《最後的晚餐》之最大諷刺──昔日為高舉「人性」而準確描繪的人體之美,今竟扭曲成怪雞異形,流露絲絲恐怖感。
這社會確實是恐怖的。500年前,當人類不再相信教會,最少他們仍可相信自己,相信人的力量可以建設一個美好世界;500年後的今日,美好世界卻沒有到來,莫如說越來越遠,於是人類連自己也無法再信任。「人性?這是一個笑話麼?」
當人類連自己也無法再信任,社會就迷失了。人們如是不得不返工等放工,放工等放假,放假等退休,退休等死。人人等死,救世主卻遲遲不誕生。《最後的晚餐》飲飽食醉,人類從文藝復興而來,將要到哪裏去?
楊天帥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