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精神1948與2013(自由撰稿人 蒙啟明) - 蒙啟明

嶺大精神1948與2013
(自由撰稿人 蒙啟明) - 蒙啟明

早前的嶺南大學開學禮令筆者想起兩件事,一件是社運抗爭的模式,另一件是大學教育的精神。
相信不少擔心嶺大「梁粉化」以至「被河蟹」的有心人都會對嶺大學生以「不鼓掌」形式「歡迎」新校長鄭國漢一事略感失望,甚至覺得「反高潮」,平白無故的讓鄭國漢逃過一劫。
嶺大學生「不鼓掌」,則令筆者想起柏林洪堡學生的「狂鼓掌」!
2013年4月10日星期三,被視為「復辟軍國主義悍將」的德國國防部長德梅齊埃(Thomas de Maizière),應邀去擁抱「寂寞(獨立)與自由」的百年老店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 of Berlin)演講,講題是「齊心大軍──國防軍對凝聚社會的貢獻」。
現場約有300名大學生,而當德梅齊埃正想開始演講,那些學生就不停的有節奏地鼓掌,並且高聲朗誦「湯馬斯,我們愛你」等口號。此外,部份學生拉開橫額,上面印有「向戰爭宣戰」、「德國不要再好戰」等反戰金句。還有一些學生穿上染滿「假血」的T恤,以「死人」的姿態躺在演講台的台板上,抗議德梅齊埃草菅人命。
德梅齊埃一度嘗試與學生對話,並在電腦上打出「是誰害怕聽到論據?」的字眼,但學生不為所動,繼續「熱烈地鼓掌熱烈地唱」。柏林洪堡大學校長請學生安靜,學生照樣「熱烈地鼓掌熱烈地唱」。如此這般擾攘了半個鐘頭之後,德梅齊埃放棄演講,在保鑣護送下離場,十分之「衰相」。
事實上,去年12月,萊比錫大學已經上演過類似戲碼,而「男主角」不是別人,也是德梅齊埃,分別只是萊比錫大學演講不成,但仍可與台下觀眾展開一個小時的討論,而柏林洪堡大學則連這個討論環節也欠奉,只能低着頭夾着尾巴走。
由此證明,「熱烈地鼓掌熱烈地唱」這一招果然奏效,而以「正能量」表達訴求更可謂立於不敗之地,甚至可說是「快樂抗爭」的典範,實在值得香港社運人士認真體味箇中三昧。
至於大學教育的精神,則關乎嶺大立校的精神。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嶺大的前身是格致書院,歷史比清華大學還要早,其立校精神是標榜「四大自由」,是為「思想自由」、「信仰自由」、「言論自由」、「學術自由」。
這「四大自由」,嶺大一直堅持到「解放」前夕。
1948年8月,嶺大最傳奇的校長陳序經正式到任;9月,開學了,他對全校師生演講,其中一段如是說:「嶺南雖是一個基督教大學,但對於學術的發展,它並無宗派之分,而注重於自由討論的精神,也許是有了這種精神,嶺南才願意去找一位沒有受過洗禮的人來主持校務,這又是中國教會大學的創舉,這是兄弟所覺得榮幸的。」
正是緣於「注重自由討論的精神」,陳序經才可以延攬到陳寅恪、姜立夫等殿堂級教授南下嶺大任教。當然,也是緣於「注重自由討論的精神」,1957年中國大陸展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運動,時為中山大學副校長的陳序經才會堅持說,「(搞學術)要有優容雅量,否則學術就很難有顯著的進步」,結果也自然被打成「右派」。
陳序經「注重自由討論的精神」,可謂與陳寅恪畢生捍衞的十字真言「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互相輝映,而陳寅恪曾留學柏林洪堡大學,則此十字真言又可謂與其立校精神「獨立與自由」遙相呼應(根據維基百科的解說,柏林洪堡大學擁抱「寂寞(獨立)和自由」。寂寞(獨立)意味着不為政治、經濟社會利益所左右,與之保持距離,強調大學在管理和學術上的民主性。在洪堡看來,自由與寂寞(獨立)是相互關聯、依存的,沒有寂寞(獨立)就沒有自由)。
說穿了,其實不外乎想大家記住八個字,正是──自由精神,快樂抗爭!

蒙啟明
自由撰稿人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