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平山俯瞰的香港,只有20%是高樓大廈,很多台灣人甚至香港人,以為這20%就是香港的全部。可是另外的80%,是全亞洲最偉大的山區!因為有這20%的一流城市,更把那80%擴大出來:香港的山,幾乎一個小時內都可以去到,然後可以抒發一天以內的情緒。
我不禁問:當年的英國殖民者,是怎樣去經營這座東方的山城?英國最高的山一千三百多米,僅僅比香港多三百多米,規劃香港的時候,是否帶着同樣的英式思維去看待城市和山林的關係?」──劉克襄
台灣作家劉克襄曾以「香港行山之體驗」為題,來港演講。在這個台灣人眼中,香港的郊野公園是塊瑰寶。
殖民地政府給香港人留下了佔四成土地的郊野公園,麥理浩徑、衞奕信徑這些名字都是歷史印記。大家可能還記得,2003年沙士襲港,郊野公園成為市民避疫潮、舒身心的好去處。2010年有富豪擬在大浪西灣建豪宅,大批市民反對,計劃擱置,當局去年終將大浪西灣納入郊野公園。這些事件都說明,民意日益重視保育,珍惜郊野公園。
盲搶地的梁振英政府,昨透過發展局長陳茂波在網誌提出,「發展郊野公園過往會被視為禁區、甚至禁忌,今天又是否完全不可碰、不可談呢?」並有意無意間指「有人提到全港有逾七成土地是郊野公園」,借他人之口將四成誇大為七成,又引述「有意見認為」發展郊野公園不一定不能碰,可以探討。
陳茂波不探討發展高球會等廉租官地、留給原居民建丁屋的鄉村式發展地帶土地,也不再探討發展軍營用地,偏探討發展郊野公園,因為梁振英一早盯上。
2009年未選特首的梁振英,至少三次在《明報》撰文針對郊野公園,「……如果把公屋一起算,全港住戶之中,有五百呎的住所,在面積上已經是人上人……數字同時說:香港有四成的土地面積,劃為郊野公園,為花草樹木、雀鳥蝴蝶提供優質的生活環境,神聖不可侵犯……把這些數字放在一起看,大家有甚麼感想?」
第二擊再玩階級差距:「郊野公園是香港的驕傲,我絕對喜歡……當大部份基層香港人無暇享受郊野公園,同時居住空間擠迫,擴大郊野公園的範圍的意義是甚麼?」第三擊進一步抹煞郊野公園價值:「每人每天努力應付的,是維持生活的必需,我們有令人驕傲的郊野公園,但有多少人去親近?我們有讓人羡慕的維港海岸,但有多少人去流連?」
相對私人會所甚至主題公園,不收分文的郊野公園其實是最不分階級、最親近市民的公共資產。梁振英覬覦多時,蓄勢出手,新一輪保育運動,隨時捲土重來。
陳沛敏
記者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