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氣之城 - 陳曉蕾

冷氣之城 - 陳曉蕾

朋友的家在山中,風涼水冷,住了六年都沒有裝冷氣,但上星期終於忍不住買冷氣機:「屋裏真是太濕了!」開抽濕機要把全屋的窗門關緊,在悶熱的夏天根本不可能。今夏天氣反常,台灣非常熱,再有環保意識的家庭都沒法不用冷氣,香港幾乎天天下大雨,濕得受不了,一熱一濕,都得靠冷氣機打救。

問題是開冷氣好唔抵──德國汗得學社估計,建築物沒有做好隔熱系統,超過一半的冷暖氣都會從窗戶、牆壁、地板、屋頂等散走。
這是很荒謬的情況:香港高樓大廈都用鋼筋水泥,日間吸飽了陽光的熱力,晚間起碼要三四小時才能散掉熱氣,正好是大家回家的時間,雖然明明只是要讓人感到涼快,卻要勁開冷氣,把整間屋都變涼。結果開足一晚冷氣,不但牆壁變凍,連地板都是凍的,早上打開窗,天花馬上濕掉,因為樓上的地板凍到落樓下的天花,很快,天花便發霉。
相對有效利用能源的方法,是裝吊扇,風扇比冷氣機可以省電超過二十倍,而天花吊扇又比座地風扇、座枱風扇等都有效,熱空氣上升,隨即被吊扇吹散,可是香港不但很少人裝吊扇,令情況更糟糕,是流行「假天花」。
著名建築師馮永基一聽便生氣:「我要篤爆:這是裝修佬用來呃一般家庭!」他一口氣地說,裝一個插蘇座要五、六百元,因為師傅要把電線收入牆,需要不少工夫,可是裝假天花,輕輕鬆鬆就把電線藏起來,並且乘機做多一些裝飾又收多一筆錢。「樓底高才有助散熱,假天花不但令樓底變低,而且有洞有縫,熱氣鑽進去散不掉,開了冷氣機,冷氣進了就變水氣,假天花變相藏水氣。」他解釋。
建築物對環境影響相當大,而且時間長達幾十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綠色經濟》報告指出,全球建築用掉了三分一的能源,以及地球上12%的淡水,所產生的垃圾佔總數的四成。汗得學社再進一步指出,建築物本身超過三分一的能源,是消耗在冷暖空調。
由今天到下星期,便是「香港綠色建築週2013」,建造業議會和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在網頁表示會舉辦連串活動,包括「輕型」上班衣着設計比賽、綠色活動導賞團等,有一頁「綠色家居大變身」綠色和平會找幾個家庭改善能源效益,那頁暫時無資料。但其實一般香港家庭,如何有條件談「綠色建築」?
西斜的房子當然更熱,但樓價和租金幾乎決定一切,不是人人都能住向東南的房子。即使有些方法例如加裝簷篷可以遮陽光,減少熱氣入屋,但在香港隨時被告僭建。更氣人的是傳統建築設計還會考慮室內通風,現在地產商都預了住戶裝冷氣,越來越不重視通風設計,連樓底也盡量矮。
中大建築系副教授鄭炳鴻不禁慨嘆:「香港人對居住環境的話事權好低,那麼多錢買樓,但選擇好少。」他主張家居單位增設「灰色地帶」,容許住戶自主使用,例如露台,住戶可以選擇用來曬衣服、種植物,或者加設遮光設施:「政府是有意推這種『環保露台』,可是馬上便被發展商利用,那些『發水露台』不但與環保無關,是用來賺得更盡!」
反觀台灣,政府大力推行「綠建築」,台北市擬定《綠建築自治條例》,訂明一定規模的建築物應設有節能燈具、雨水回收系統,十六層以上的私人建築必須申請綠建築標章達到一定環保要求。高雄市政府去年把「綠整建」納入補助原則,鼓勵舊屋整建時納入節能設計,民間更有「綠適居協會」等組織,透過教育培訓、實地探勘等,鼓勵市民、社區、企業改善建築物。
關注環境,並不等於要活得又濕又熱。但夏天開大冷氣,吃肥牛火鍋、蓋棉被……和善用冷氣:裝一級能源標籤的冷氣機、把溫度調校到攝氏26度、預校時間掣提早關冷氣、每月清洗冷氣機的濾塵網兩次……已經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個人生活不是完全沒有選擇。
再進一步,家居環境還得從根本的建築物設計入手,買樓時要對防曬通風設計等有要求,大家一起注力迫使政府監管地產商,否則地鐵上蓋的屏風樓、沒有規劃的城市設計,向錢看的舊區重建……整個香港的發展方向,都焗住開更多冷氣!

激戰拍續集,但家輝話唔敢再變筋肉人?
到底練定唔練?即睇足本《亂噏24》,專訪張家輝、林超賢!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