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渣!禽獸!惡靈!最喜歡結尾時藤原龍也最後的話:我很後悔,早知還是要被判死刑,就殺多幾個人先啦!我從來沒有在這一個影評欄爆過任何電影的結局,但這部片最尾這句對白實在太精采,急不及待和我那些變態同好分享。
富豪懸賞追殺兇手
不過,你看這部《10億懸賞追殺令》並不是要看結局,而是看人性被迫到最陰暗的旮旯,再也無路可退後,怎樣面對醜惡和善良的一面。我最喜歡看日本的推理小說和漫畫,作家們的設計總是朝着連他們自己都不自覺的「密室殺人事件」意識形態創作。在一個密室內如何殺死一個人,是推理小說界的重要設計,但無論我看過了千百種的方式,終於都有窮盡的一天,於是日本推理小說家另闢蹊徑,從現實的物理上的密室殺人,擴大為人性的密室殺人,只要你多看幾本日本推理小說作品,便發現日本推理小說在描寫人性之惡上有幾乎所謂康德謂之「二律背反」的邏輯難題,好像這也不通,那也不通,最後一定要走到死巷。實際上他們的不通,正是在「二律背反」的原則下創作出來,本來便不合理。正和邪被設計成非此即彼,沒有妥協的餘地。就像這部電影,一個無恥的殺人惡魔,因為殺了富豪的七歲孫女,富豪在電視上說要拿出十億日圓來緝兇,只要能夠找到兇手並置其於死地,便可以拿十億日圓。錢和正義於是立即起了衝突,警方將犯人押到拘留的地方,沿途便有不少人不顧一切要殺死兇手來領獎金,即使是警察自己也因為吸引的懸賞數目而動手,令到幾個負責押解犯人的警員,忽然之間好像陷入全國追逐的死亡圈之內。人性的正義和不義,金錢的引誘等都被暴露出來。
導演擅用鮮血色彩
日本的推理小說和某些電影,還不斷地製造一些所謂同理心的事情來逼觀眾也走進死巷:本片那幾個警察便有一個是被一個多次醉駕的人撞死;有些則是親友或子女被兇徒殘殺而死的。於是整部電影被建築在嚴重的歇斯底里症上,每個人都好像要在正義與不義間作出艱難的抉擇。
這種被人迫到死角的心理恐懼,多少是受迫害妄想症的變形。日本和韓國電影很多這種意識,大概是他們面對世界的不安全感,已接近歇斯底里的邊緣,於是用小說來表達這份恐懼。
三池崇史真是快槍手,到底他一年可以拍多少部電影真值得找資料研究。他的灑狗血電影統統都璀璨奪目,鮮紅的血色和其他鮮艷色彩的配合,產生一份嘉年華的節慶歡樂,令觀眾熱血沸騰。他也拍喜劇,但我看過的沒有一部笑得出。遊樂園式的設計跟他的血腥作品是同一音形的變調。效果是千差萬別。最後他還拍像本片一樣的所謂一般動作商業電影,題材當然不是一般導演所拍的,就像《10億懸賞追殺令》是人性的善惡掙扎。每一個演員都演得激動,說對白像在吵架,但其實這類電影也是他最弱之處,不知怎麼沒有不斷見血殘殺的場面,三池崇史好像連思考都變得遲鈍了。當然他不是九流小子,所以電影需要的緊張、刺激、壓迫力等,都拍出來,但就像缺少了一點神采,跟他的血腥電影總是少了點遊樂場式的歡樂。
惡魔心靈無底深淵
《10億懸賞追殺令》實際上跟着劇情走,雖然也着力表現人性之惡和之善,就是沒有了他拍血腥電影那份,小孩子拿着畫筆在各種顏色上亂抹那份興奮,只能表現出他是個可拍這類電影,並且也拍得不差的導演,但就是普通導演都可以拍的,不是三池崇史最高峰之作。
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這部電影的前設便是沒有自由。主角身為警務人員要維持一個即使要死也達成任務的目的,這個前設規限了三池崇史過去一些精采作品的自由而天馬行空。
日本推理小說所設計的人性「密室殺人事件」有時頗堆砌,但他們看有些人之惡是形而上的,是無底的深淵這方面,則具獨到眼光。
撰文:仰止
激戰拍續集,但家輝話唔敢再變筋肉人?
到底練定唔練?即睇足本《亂噏24》,專訪張家輝、林超賢!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