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儕間近日都在談論孩子入學問題。由學前預備班、幼稚園、小學、中學,每一階段都是一場人生競技賽,小朋友由牙牙學語開始,已經要不斷過五關斬六將。在小悠、小芊的年代,幼稚園是首個競技場,但數年下來,起跑線越推越前,現在兵家必爭的是學前預備班(PN班)。一些受歡迎的幼稚園,竟出現家長冒雨通宵排隊只為遞交報名表的奇景。PN班兩歲入學,BB不足一歲便要報名,正是未學行、先學考,而且學費一點也不便宜,有名氣的學校,半日制每月收費竟達六、七千元,這條起跑線的門檻定得真高。
教育黃金路,的確是由真金白銀堆砌而成的。一直知道不少中產家長會讓子女同時就讀兩間幼稚園,通常一英一中,務求能以流利雙語,爭取進入心儀小學,估不到這股風氣已蔓延至基層。新近有調查發現,天水圍區有多達17%幼童同時就讀兩間幼稚園,而其中超過六成家庭,月入少於兩萬。姑勿論是否揠苗助長,倒反映出家長對子女教育的不惜工本。
入了幼稚園,又要為報考中小學而煩惱。十年教育改革,得出一個亂局,加上國教陰魂不散,直資與私立學校成了家長的避難所。脫離主流的代價,是背上昂貴的學費擔子。教育局剛公佈幼稚園來年學費平均上調4.5%,其中國際學校中的名校德端,幼稚園低班學費大增一成六至超過十二萬元。擁有十七間中小學的英基,在政府決定撤資後,早已預告至2016年時,新生學費將大幅調升23%。然而在僧多粥少下,有錢也未必有學位,英基看準中產家長為子女不惜一擲千金的心態,去年開始推出五十萬元提名權計劃,即是透過買位打尖。據知反應十分熱烈,抬錢排隊買位的很多都是本地而非內地家長。英基食髓知味,今年再推企業提名權計劃,一人名額索價竟達五百萬元,在入學優先次序上排在第一位。
教育通脹如脫韁野馬,由幼兒班到中小學畢業,若想為孩子選取優質教育,需要花上多少錢才能打造出這條教育黃金路?人人都怕孩子輸在起跑線,大家都知道過早催谷可能弄巧反拙,但當同時入讀兩間幼稚園變成常態、名校終於統統都轉為直資後,有多少家長仍膽敢獨善其身?教育改革推行十多年,標榜的拆牆鬆綁未見其效,但教育市場化、商品化卻是不爭的事實。即使走在主流路上,琴棋書畫總要有一技傍身,每月一、二千元的課外活動使費,已成了一般有孩子家庭的必然開支。
因為不想成為教改白老鼠,我家女兒都讀國際學校,兩個孩子的學費連同課外活動開支,佔了家庭收入一大截。是否物有所值?這問題不容易回答,暫時只能很阿Q的告訴你,她們的確喜歡上學。但回望工作上的黃金十年,收入幾乎都花了在教育開支上,一生兒女債的現代演繹,只容許向前見步行步,連回頭數算都變得觸目驚心。
激戰拍續集,但家輝話唔敢再變筋肉人?
到底練定唔練?即睇足本《亂噏24》,專訪張家輝、林超賢!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