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文字的精靈 - 顏純鈎

蘋果樹下:文字的精靈 - 顏純鈎

最近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劉紹銘教授的《冰心在玉壺》,編者花了點心思,從劉教授歷來的文集中,挑選了寫人物的篇章,文章都是舊的,集合起來卻給人新鮮感。這年頭好文章難得,好書往往又要受市場冷待,編輯先生腦袋轉一個彎,變換一個角度,新書又多一點吸引力。紙質書為求生存,不能不出盡八寶。
通常我們都只從作家的文字去認識他本人,因為文字是作家的精靈從他的心裏跑出來,到世上招惹是非。讀者讀文字,難免對文字後面的作家生出好奇心,想要看清楚「本尊」,劉教授這些文章,便是他看「本尊」的記錄。
從康有為寫到毛尖,你會好奇:誰能入劉教授的法眼?這個名單有六十人之長,但相對於現今「一個石頭扔上天,掉下來會打中一個作家」的全民寫作狀況,應該算是相當精選了。幸虧劉教授關注的,都是我們喜愛的,我們也讀過這些作家的文字,我們也自有對這些作家的好奇,因此劉教授如何「讀」他們,對我們來說也就成了一種「懸念」。
劉教授寫作家,重在捕捉神韻,而神韻又恰恰是寫人的最高難度。評論一個作家容易,熟讀他的作品,有一套嫻熟的解剖功夫,通常做到四平八穩或許都不太難,但捕捉作家的神韻,這是另一套本事。神韻來無影去無蹤,不見首尾稍縱即逝,有時寫幾千字都隔靴搔癢,有時拈出幾個字又盡得風流。作家以文字來付托自己的精靈,寫作家的人又以他的文字來捕捉作家的精靈,這種捉放精靈的功夫,每到會心之處,令人拍案叫絕。
神韻從何處來?答案是從細節來,說一句話,辦一件事,一種應對,一個動作,片言隻語即見丰神俊逸,待人接物中各有世故和天真。劉教授慣於散寫,像油畫筆一點一抹,通常要遍讀作家的作品才足以描摹他的形意神,偶爾只因一件小事又得窺作家的幽微內心。初看零亂無規矩,合起來卻有立體效果,細碎的資料由讀者再排列組合一番,得出渾然成一體的印象,神韻就在其中了。
每個成名作家都才氣橫溢,但做了多偉大的作家都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複雜的人,夏濟安單戀女學生固然「迂」得可笑,葉公超頂撞蔣介石卻有硬骨頭,賣舊書苟活的周夢蝶有出世入世的煩惱,喜歡抬杠的徐訏落得寂寞江湖行。不論寫作成就高低,這六十個人都各有令人傾倒的品性,他們有如此豐富的內心,特立獨行的怪癖,合該他們筆下的文字都像精靈一樣,在他們的作品中活蹦亂跳,搬演出人間的悲喜劇。
劉教授寫作家,他的文字中也有精靈,他捕捉作家文字的精靈,他自己文字中的精靈,又是我們捕捉的對象。說到底,看什麼書都是如此,作者寫到十分,我們得到六七分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