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中的地區英雄

弱勢中的地區英雄

葡萄酒世界有分新舊,意大利與法國及西班牙等歐洲國家被視為舊世界,是葡萄酒生產的核心,三個國家的產量合起來已經超過全球總產量一半。意大利和法國的產量一向叮噹馬頭,同樣擁有悠久的釀酒文化,主宰着葡萄酒世界的風格和潮流。不過,Pietro Ratti卻反高潮,指意大利是個非常年輕的國家!他是Barolo、Barbaresco及Roero葡萄酒組織的主席,亦是Barolo明星酒莊Renato Ratti的莊主,說話份量十足,並不是說笑。

都說葡萄酒是通識課,天文地理農務數學化學生物學還有歷史,缺少一科也不合格。如果你認真看看意大利的歷史,便知道Pietro所言不虛,因為國家真正統一,原來僅有150年,比美國宣佈獨立還要遲!在意大利正式統一之前,地區各自為政,語言文化統統不同。

Tintilia是Molise的獨門絕技,出現在DOC及IGT級產品。

法國產酒區會各展所長,互補不足,例如香檳專攻氣泡酒;Sauternes集中火力釀貴腐霉甜酒;普羅旺斯則發展成為粉紅酒的生產基地。意大利的情況大不相同,各地區在統一之前,為了保證葡萄酒穩定供應,必須做到自給自足,換句話說,一個地區需要同時自行生產紅酒、白酒、粉紅酒、氣泡酒、甜酒,以至烈酒。無論條件適合與否。若果先天不足,當地的葡萄農及釀酒師便要想盡辦法,例如選擇適合的葡萄品種,或是採用非常手段釀酒。於是,現在意大利由北至南二十個大區,每一個都有齊全線酒款,並有很多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葡萄品種,採用風乾葡萄釀酒的Appassimento方法變成主流,當然也是被環境逼出來的。

餐廳的牆身變成立體畫布。

小城Molise酒款風格強

多元化也是逼出來的。意大利葡萄酒款式之多,在酒壇無出其右。選擇多,對消費者是喜訊,不過,世上患有選擇困難症的人倒不少,選擇太多,反而不知從哪裏入手。不要以為我一年去六、七次意大利,便對意大利葡萄酒瞭如指掌。每一次旅程,我都會發現及品嚐到聞所未聞的酒款。吸引我一次又一次飛到地球的另一邊,不是由於我在意大利討了個小老婆,而是為了滿足好奇心和冒險精神。
例如我去到Molise(讀音:MO-lee-say),便又發現了意大利葡萄酒不熟識的另一面。
如果你贊成意大利是個年輕的國家,Molise便是幼中之幼,因為這個大區於1970年才正式誕生,只有43歲,她還要叫我一聲哥哥。Molise獨立前隸屬Abruzzi e Molise,分拆之後成為了意大利面積第二最細的行政區,人口則是全國最少的。不過,地區的歷史很長,故事很多,亦是美食之都,當地人說,每年在Alba擺賣最大顆的白松露菌,往往原來在Molise出土。

Molise山巒起伏,四處都是山城。

Molise無論在年紀和面積都小,知名度及不上其他在國際酒壇打出名堂的地區,不要說Piemonte、Toscana或Veneto等北方產酒區,即使毗鄰的Abruzzo、Apulia、Lazio及Campania四大區,也比她更獲肯定。現時Abruzzo有一個DOCG,Apulia有四個,Lazio有三個,Campania有四個,夾在中央的她卻一個DOCG也沒有,即使低一級的DOC,亦僅有四個,分別是Biferno、Molise、Pentro di Isernia及Tintilia del Molise,Piemonte則多達40多個。
儘管形勢比人弱,但Molise出產的葡萄酒,還是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例如Tintilia del Molise,釀造的葡萄品種是你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也再找不到的Tintilia。

在Molise中,聖母也變得平民化。

由最普及變近乎絕種

Tintilia del Molise只是由1998年開始才晉級DOC,之前地區主要種植的葡萄品種包括了Sangiovese、Montepulciano、Aglianico、Trebbiano、Pinot Grigio、Falanghina等等,也有引入Cabernet Sauvignon及Chardonnay等法國葡萄品種。看起來,就只是在模仿鄰區,個人特色欠奉。雖然現在Tintilia只佔全區總葡萄產量不足10%,但卻成為了地區英雄,為Molise掙回一點面子。
Tintilia的起源一向莫衷一是,有說名字變自「Tinto」,西班牙文「紅酒」的意思,換句話說,其實是西班牙移民;亦有說是撒丁島Sardinia的Bovale Grande,但經DNA分析後,仍無法找出明確答案,在西班牙也無法尋獲她的祖先。不過,根據1884年的文獻,她是Molise最普及種植的品種,到了世界大戰之後,葡萄園逐漸被工廠取代,Tintilia更幾乎絕種。直至Molise獨立,葡萄農記起了地區當年最具代表性的葡萄品種,才決定將她再次帶到國際酒壇前線,凸顯Molise並非葡萄酒世界的新丁。

Molise沒有富華酒莊,一切以實用先行。

由最普及到幾乎絕種,當中不會沒有理由。首先,Tintilia的產量非常少,平均每棵樹可以收成的葡萄只有二至三公斤。給你一個概念,被形容為美國葡萄酒最高標準精品產區的Napa Valley,每棵樹收成的果實介乎三至五公斤。在戰後百物待興的艱難日子,為了加大生產速度和力度,改種其他高產量品種是權宜之計。另外,亦是最重要的,是這個品種天生「好高騖遠」,偏愛生長在高海拔葡萄園。近年才得悉這個葡萄品種要種植在海拔500公尺以上才有機會完全發揮,將紅酒葡萄一向罕見的花香及香料氣息表現出來。

Vincenzo Cianfagna天天隻身巡視葡萄園,向葡萄樹噓寒問暖。

偏僻山坡復辟Tintilia

我在Molise拜訪過幾家為復辟Tintilia而努力的酒莊,其中有大規模工廠式生產的龍頭酒莊,亦有蚊型經營的家庭小生意。例如Cianfagna酒莊,是如假包換的車庫酒格局,成立於1999年,葡萄園總面積僅有四公頃,其中三公頃專門服侍Tintilia,其餘的是Aglianico。莊主Vincenzo Cianfagna開墾葡萄園之前與Molise大學合力研究,最終在500公尺的偏僻山坡種植起Tintilia,當時人人都認為他壞了腦。因為空氣稀薄,細菌及害蟲不活躍,加上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通風效果好,葡萄樹特別健康,亦毋須人工灌溉。Vincenzo天天隻身巡視葡萄園,向葡萄樹噓寒問暖,幾乎與世隔絕。
他在葡萄園旁邊建築酒坊,打開大門一覽無遺,連轉身都有點困難,只放着幾個不銹鋼酒桶,一點多餘裝飾也沒有。負責銷售的妻子Filomena撒嬌,投訴丈夫不批准任何人參與葡萄園及釀酒工作,包括她在內。兩口子雖然隱世,卻自得其樂,過着神鵰俠侶的生活。如果想感受一下他們的恩愛,可以到酒莊官方網站瀏覽,照片是我替他倆拍的。

Tintilia只適合種植在海拔500公尺以上的葡萄園。

作者:劉偉民

現任大中華酒評人協會主席,自由撰稿,偶爾著書出碟教學釀酒。

肥佬黎有今日,全賴阿媽細個同佢講過乜?即睇最新一集《亂噏24》,話唔定幫到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