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取民主普選是回歸後香港市民一直致力爭取的目標,但是中央政府基於種種考慮而一直拖延基本法賦予香港人的民主權利,直至2012年香港行政長官選舉仍採取1,200人的選舉委員會制度,而非實行全民普及選舉。雖然中央政府承諾在2017年實行行政長官普選,但是民主派人士擔憂這並非真正的民主選舉,中央政府將會以提高門檻等方法剝削香港人真正民主權利。
因此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先生發起公民抗命運動,以佔領中環,癱瘓香港經濟迫使中央政府給予香港人真正的特首選舉制度。佔領中環受到民主派人士廣泛支持,而建制派人士則普遍反對這運動。作為今年重要及具爭議議題,各位DSE考生必須對支持和反對的論點有充份理解,並能對雙方論點作出有效反駁,才能真正做到考評局的多角度及批判思考的要求。
1.支持佔中論點及反駁
‧佔中支持者認為如果市民以公民抗命,違法方式佔領中環,癱瘓香港經濟將能迫使中央政府作出妥協,並給予香港人真正的民主權力。但這觀點未必成立:爭取普選民主權利只是運動發起人和支持者的良好願望,事實上中央政府未必會向反對派或異見人士作出妥協,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因簽署零八憲章、爭取中國實行民主制度最終被判監禁11年就是最好的證明例子。中國政府不會向內地民主人士妥協,相同道理也不會向香港民主人士妥協,以免開了先例,以後出現更多大型群眾運動威脅香港及中央政府的穩定管治。
‧有意見認為佔領中環屬大型社會運動,眾多市民參與社會運動將會增加他們對社會的歸屬感,將會像2003年50萬人七一遊行一樣提升市民的政治能力感,長遠能增加市民社會政治參與及提高公民意識。但這觀點未必成立:這次佔領中環異於之前的所有社會運動,佔領中環發起人強調這次是公民抗命運動,以違法手段迫使中央政府給予香港民主權力。估計違法行為令多數奉公守法的市民卻步,預期只有民主派及社會運動常客參與,對全民社政參與影響不大。
‧也有意見認為即使佔領中環未能迫使中央給予香港真正民主權力,也能向特區及中央政府顯示群眾力量,迫使政府在往後政策制定過程中更為聽取民意。但這觀點未必成立:事實上香港政府不會認同市民通過激進手段爭取民主,例如政府並不承認五區公投結果,並無因此而加快民主步伐;群眾運動事實上沒有影響政府推行政策的程序,例如推行國民教育後,政府也不斷推行廣泛受到市民反對的政策,例如東北發展計劃、擴建堆填區等。可見激進社會運動對政府決策影響不大。
2.反對佔中論點及反駁
‧建制派人士認為佔領中環運動以癱瘓中環作為手段,將會導致香港嚴重的經濟損失,交易所可能停止交易,不少公司的正常運作受到損害,很可能造成企業嚴重損失及損害香港營商環境。但這觀點未必成立:佔領中環對香港經濟實際影響有多大,實際主動權在於中央政府,如果中央政府對佔中人士作出妥協,佔中迅速結束,對香港經濟並無實際影響;但如不作出妥協,佔中長期維持,對香港經濟損害則無限大。另外這次運動屬和平運動,相信香港警察也有足夠清場能力恢復主要經濟區的運作,對香港經濟實際傷害未必太大。(警察有成功清場能力例子:2005年世貿部長級會議期間,香港警察能迅速拘捕數百激進韓國農民示威者恢復灣仔秩序)。
‧建制派人士認為佔領中環將會導致社會明顯分化,出現反對及支持兩大陣型,癱瘓中環行動將會損害香港的社會和諧。但這觀點未必成立:我們要明白社會和諧不代表社會不存在反對聲音,而是支持和反對的聲音互相包容和妥協;佔領中環雖進行違法活動,但屬和平運動對社會穩定影響甚微;即使輕微損害社會穩定,但爭取社會公義,民主權力,需要作出一些犧牲,這對於香港長遠發展將會是利多於弊。
‧建制派人士認為佔中屬公民抗命的違法行為,參與這行動很可能涉及非法集會,違反交通條例等,不但違反法治精神,更向青少年傳遞錯誤信息。但這觀點未必成立:我們要留意這次運動雖屬違法活動,但以社會利益而非個人利益作為出發點,與一般純為私利的犯罪活動有異,並不會鼓勵青少年進行其他違法活動;另外活動發起人正不斷通過講座和研討會傳遞正確信息,減少青少年的誤解,說明運動是和平進行,目的在於爭取民主權利而非鼓勵青少年肆意違反法律,估計實際對青少年負面影響不大。
3.總結
當人民面對不合理的對待或不能爭取合理的權利,而當權者忽視人民改革的要求,人民事實上只能通過革命和公民抗命進行爭取。革命是以推翻政權作為爭取應有權利的手段,2009年開始出現在北非及中東的茉莉花革命就是例子),但明顯這是激進行為。而公民抗命,是以社會力量迫使政府改變不合理現狀及爭取應有權利,明顯這對社會和諧及穩定所造成的損害已降至最低,人民擁有公民抗命的權利(這觀點曾出現於考評局評分準則同學可放心運用)。
撰文:Hong Sir
遵理學校通識科補習名師
(周二至四刊登)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