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最初知道阿仔送咗入ICU,以為實死,冇機會出番嚟」。陳浩佳於2006年嬉水期間傷頸,致頸以下身體癱瘓,入住深切治療部近10個月,只能靠面部表情和發出簡單聲音溝通。陳太當時幸得醫護人員關懷,才令她逐漸對俗稱ICU的深切治療部改觀。有專科醫生形容,深切治療部絕非「有入冇出」,「送得入嚟即係有得救」。
記者:袁樂婷
陳太形容浩佳一向生性,畢業後隨父親工作。受傷時年僅26歲,與朋友出遊時樂極生悲,溺水送醫院搶救,檢查後發現他第二節及第三節脊髓碎裂,從此頸部以下失去活動能力。
她說當時情緒崩潰,「完全接受唔到,明明打完電話報平安,話今晚返屋企食飯,幾個鐘後就唔郁得」。得知兒子被送入深切治療部,以為「實死」。
後來浩佳在醫護人員照顧下,病情漸穩定,「怕佢積痰,連續兩個月每日都有醫生護士幫佢做氣管鏡抽痰」,用心的關懷令她感溫暖,自言對深切治療部改觀,「唔係我想像中咁冷漠、咁冰凍」。
深切治療科專科醫生甄榮華指,東區醫院深切治療部每年接收約1,500名危病患者,雖然病人要依賴儀器維生,但平均住4天便可轉回一般病房,只有約16%病人離世,「送得入嚟即係有得救、有機會好番」。
護士製卡與病人溝通
香港危重病學會主席陳恩發形容深切治療部「好矛盾」,「好多人喺呢度失去生命,同時都有好多人重拾生存希望,每一日都係幫病人爭取緊生存機會」。
由於大部份病人全身插滿喉管,有口難言,護士們製作「溝通卡」,卡上印有前線同事與病人互動時最常用到的短句,例如「口乾」、「凍」或「周身骨痛」等,靠手指溝通。浩佳與醫護們更有一套獨特的溝通方法,例如眨眼代表「好」,歪嘴就是「唔鍾意」。
照顧浩佳的顧問護師蘇杏梅指,「溝通卡」是受照顧浩佳啟發而來,「每個病人都有唔同溝通方式,希望喺能力範圍內,盡量畀到佢哋最多幫助同關懷」。
浩佳的故事收錄於香港危重病學會新書《生命現場──深切治療部救護實錄》,醫護人員亦撰文解構深切治療部實況,希望讓公眾加深認識。
肥佬黎有今日,全賴阿媽細個同佢講過乜?即睇最新一集《亂噏24》,話唔定幫到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