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黑有白才可解決撕裂(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有黑有白才可解決撕裂
(自由撰稿人 范克) - 范克

有指北京對港策略早有變遷,上月12日,林和立就在《蘋果》撰文分析香港近日出現的批鬥現象。文有文攻,武有武鬥,文有「幫港出聲」,武有愛字之流,但如果無人在背後撐腰,又會否有如此激烈的文攻武鬥?沒錯,不論是「幫」是「愛」,實際上都是「民間組織」,即使大家都心知肚明,知道他們背後的主人,但只要主人不哼一聲,香港人就拿不出河水犯井水的證據。
自從梁振英上任後,中方露出越來越多的馬腳,普選可能只是一匹四隻腳的馬,但經中方的演繹後,卻變成了八隻腳的馬,而這部份的演繹,僅靠發動文攻武鬥的民間組織是不可能辦到的,必須要由有份量的大人物出面,才有可能辦到。所以近日雷鼎鳴、梁愛詩回應佔中的言論,是需要留神;否則,就不可知道四隻腳的馬是怎樣被改造成八隻腳。
先看雷教授日前的言論。在一個討論政制發展的論壇上,雷教授指佔中無助於解決社會撕裂和兩極化,認為社會已經變成非黑即白,又暗示佔中支持者假定自己代表民意是民粹主義,是反民主的做法。雷教授的言論,並無甚麼問題,但就刻意將佔中的前提忽略。而且我們必須去問,為甚麼社會撕裂和兩極化會發生?
一個真正的和諧社會,應該是一百個人有一百種聲音,還是一百個人只有一種聲音?社會撕裂和兩極化的問題,放諸任何一個民主政制下的國家,均是存在。或者民主選舉無助於解決紛爭,或者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意見,但活於同一個國家下,為同一個國家付出和努力,當衡量各黨候選人是否適合擔任要職的決定權在於選民手中時,實則上的目標是一致的。執政黨或者在野黨,不過是一個名字,成為執政黨不代表可以為所欲為,成為在野黨不代表永遠只能作反對,而社會正是因為有黑和白、在撕裂、有兩極、有執政黨及其支持者、有在野黨及其支持者,才有黑白混和、令制度下的人團結起來去解決問題的機會。
佔中之所以存在,正是為了追求民主,打破香港目前只有撕裂、沒有混和的局面。
如果《基本法》中所承諾的普選早就實現了,根本毋須佔中,更遑論會有被雷教授批評的機會。
再看梁愛詩近日的言論。與去年批評反國教示威一樣,梁愛詩依然語出驚人,去年說反國教會令香港進入無政府狀態,今日繼續靠嚇,在午餐會上指佔中會令社會有暴力陰影,會搞垮經濟。
是不是不佔中,社會就不會有暴力陰影,經濟就不會垮?看看開學日,那群聚集在寶血會培靈學校外進行示威活動的人,暴力本身就已經存在,甚至政府本身就是促成暴力的主要元凶;林慧思事件本來已經告一段落,但梁振英要求教育局匯報再次挑起爭端,更令不少愛字團體以文字和行動如同接到北京直接指示一樣,以各種手段恐嚇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至於經濟,如果今日出任財政司司長的,不是曾俊華而是陳茂波,恐怕只要來丁點衝擊就已經崩潰。
但梁愛詩今次的言論並非全無可取之處,例如她指美國不會選出不愛國的總統,否則將會陷入每日吵架的情況;又或者港人、特區政府和中央需要對普選有共識;又或者沒有「真普選」、「假普選」,普選就是普選,這幾點是值得香港人多作思考。只要港人願意思考,再多謬論都會成為充足的養份。
為甚麼美國沒有列明總統需要愛國,但卻不會選出不愛國的總統,陷入「兩黨惡鬥」的情況,而北京又會認為港人選特首會選出一個不愛國的特首?一旦港人、特區政府和中央不能就政制問題達成共識,北京會否繼續蹉跎歲月,或者共識本身就是一個拖延普選的藉口?普選就是普選,這番話跟當日梁振英指「沒有唐營、梁營,只有香港營」是否有幾分相似?反正就是北京說是普選,就要港人點頭認是普選吧。

范克
自由撰稿人

肥佬黎有今日,全賴阿媽細個同佢講過乜?即睇最新一集《亂噏24》,話唔定幫到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