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擺檔照相 聽陌生人講故事 留住荷李活道鄰里情

青年擺檔照相 聽陌生人講故事 
留住荷李活道鄰里情

【本報訊】剛過去的暑假,大寶擔張摺凳在上環文武廟擺檔,拍了近百張即影即有照片,聽了無數陌生人的故事,「我以前讀呢間小學」、「把照片寄給英國的老媽」。自幼在荷李活道長大,眼見香港開埠後首條街道近年變遷不斷,老舖變蘇豪。過去兩個月,他透過一幀幀黑白照,記錄消逝中的社區,留住昔日的街坊情。
記者:王家文

大寶暑假時在上環文武廟擺檔替人拍攝即影即有相片,記錄這個社區的變遷,聯繫街坊情。
方智傑攝

坐在摺凳上的大寶看着《北漂十記》,身旁放了一部40年歷史的寶麗來相機,腳架則用來掛起照片冊當招牌。一對情侶剛巧經過想拍照留念,在文武廟旁的樓梯街取景,他按下快門後就自我介紹,「我喺呢度住咗25年,呢區變咗好多」,「四方街以前有好多長生店……」話題總是這樣打開。

燒味舖變酒店一角

大寶原名謝宋洭,是城市大學念創意媒體碩士生,在荷李活道住了25年,苦笑自己在不斷拆卸和鑽地的環境下長大。他記得小時候有個燒味阿叔,總會斬件免費靚叉燒給他,但燒味店現已變成精品酒店的一角;還有那間迷你超市,三次被迫遷,「第一個地方我成日去買魚蛋,轉去第二個地方我就買媽咪麵,搬去第三個地方時我已經大個」。
當老舖變成酒吧、咖啡店,這個蘇絲黃世界下的荷李活道,變得越來越陌生,「佢哋係消費緊呢度好舊嘅感覺,但唔會知道間酒吧拆咗之前嘅士多、報攤或香燭舖」。有逾百年的磅巷也要變身扶手電梯,「連少少歷史都冇埋,咁鄰里關係仲剩番乜?」既然捍衞不了發展這硬道理,倒不如拿起相機留住一些人和事。
擺檔兩個月,原是陌路人也被大寶拉近成熟識的街坊。他最記得有個婆婆每日下午3、4時都會帶隻6歲松鼠狗散步,「不過最近冇見佢」;有次遇上一名年過半百婦女,說起以前在文武廟旁的小學念書,「我先知間學校原來有超過50年歷史」;也有一對外籍情侶住在四方街,男方要求拍下他們從樓梯街走下來的浪漫一刻,寄給英國的老媽看。還有芬蘭小男孩、人力資源公司CEO……。

Tanya(左)途經樓梯街時找大寶拍下倩影,還找他簽名留念。

擺檔兩月常食白果

每張照片20元,擺檔兩個月很多時也食白果,但對大寶來說,賺錢其次,建立鄰里關係才最重要。跟他訪問時遇上一名外籍婦人,好奇大寶拍下的鄰里照。她說在荷李活道已經住了30年,「這裏變了很多」,指着樓梯街的扶手說:「這個也是新的。」還記得大寶所用的古董相機,「我父親也有一部」,細說當年拍下的照片,至今仍歷久不衰。「其實每一次影即影即有都係一種緣份」,每張黑白照的底片,大寶都會好好的保存起來,「所以每一張我都好記得佢哋嘅故事」。他說攝影只是一個中間點,用來拉近鄰里情,「如果有一日,芬蘭小朋友行過,CEO又行過,然後佢哋兩個傾偈,呢個就係我最想達到」。

肥佬黎有今日,全賴阿媽細個同佢講過乜?即睇最新一集《亂噏24》,話唔定幫到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