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紅蕖冉冉芳馨遠 - 舒罕

蘋果樹下:紅蕖冉冉芳馨遠 - 舒罕

酷暑煎熬,未免心力倦怠,神思昏沉,恰好於此時讀到葉嘉瑩先生的《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種種不適,倏忽全消,恰似荷葉披披一浦涼。只如王摩詰詩云:「忽入甘露門,宛然清涼樂。」
葉先生自謙,說一生經歷簡單,沒多少東西可供回憶,於是只用談詩與憶往來作展開。然而,當讀者看到隱匿在簡單背後的數十載波詭雲譎家國劇變與葉先生個人身世的坎坷蹇澀之後,會感歎這樣的簡單真是不簡單。葉先生以一種隱忍和淡然的姿態看待自己的命運。在這部書裏,葉先生這樣說自己的態度:
「加州大學白芝教授所編《中國文學選集》,其中選有一篇《史記》的《伯夷列傳》和一篇《國語》的《公子申生之死》。我在講述時對這兩位中國舊倫理傳統中的典範人物,都表示過尊敬讚揚。當時我的想法有兩點:一是倫理本是一種雙方面的人際關係,而這種關係是維繫社會安定的要素;如果人際的一方不守倫理的約束,而另一方仍然遵守約束的話,則社會至少還有一半以上的安定力量,否則便如伯夷所說的是『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了。二是我以為完美的持守是一種最高的理想,無論人際的另一方的行為如何,自己的持守都不該改變;因為品格的持守,不只是對人的問題,而也是對己的問題。」
實在不知該如何評說這樣的態度了,你可以說它迂腐陳舊,但陳舊背後是強韌的毅力堅持;你可以說它軟弱不爭,但不爭背後是對個人操守的毫不妥協,這樣的品格在如今的世道可說絕無僅有,眾人熙熙攘攘地奮袖前行,葉先生超然於自身的苦難,入世而獨立。
這一態度可稱是葉先生此書的本真所在,只有明瞭此番用心,才能悟得先生闡發詞體美感特質的空谷足音:「我把詞體的美感特質稱之為『弱德之美』:『弱德』是賢人君子處在強大壓力下仍然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種品德,這種品德自有它獨特的美。『弱』是指個人在外界強大壓力下的處境,而『德』是自己內心的持守。」
表面看去這四字評語似乎和「詞」這個文學體裁無所關連,然而細思之,這看似道德倫理的定義,卻把詞體的纖美幽微一括而盡:「這種美感所具含的,乃是在強大的外勢壓力下所表現的不得不採取約束和收斂的一種屬於隱曲之姿態的美。如此我們再反觀前代詞人之作,我們就會發現,凡被詞評家們所稱述為『低徊要眇』、『沉鬱頓挫』、『幽約怨悱』的好詞,其美感之品質原來都是屬於一種『弱德之美』。」
葉先生回國講學已歷三十餘年,絕大部分著作也都在兩岸三地出版,對於喜讀古典詩詞的當代人而言,靠葉先生苦口婆心地講述,能最大限度地維繫住已有的斷裂。先生的著作,洋溢着生生不已的感發力量,如春江潮水,其勢不已,如秋月懸空,其華澄澈。如今更添一本《紅蕖留夢》,先生之風,當更能綿長悠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