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usiness of Art:澳洲辣招失敗啟示 - 楊天帥

The Business of Art:
澳洲辣招失敗啟示 - 楊天帥

中國諺語講得好:「人算不如天算」。政府辣招打壓樓市,自然出於好意;但結果孰好孰壞,則難預料。好心做壞事的案例,古今中外,不勝枚舉。過去香港曾經有過「八萬五」的失敗經驗,而澳洲原住民藝術市場近年也發生了類似事件──交易金額從2007年高峯約2億港元,打落約5,500萬港元低谷──這是11年前市場未起步前的水平。顧客大幅減少,拍賣專場成績欠佳,專營原住民藝術的畫廊,被迫改變方向,甚至倒閉。
現時當地原住民視覺藝術家的數目,大概在5,000至6,000名左右。這種藝術的美學,自成一家,往往以樹皮、石塊、天然顏料等素材進行創作,不入西方主流,是許多喜歡奇珍異寶的西方藏家搜羅對象,有價有市。
然而,把這種別樹一幟的藝術帶到由西方主導的藝術市場世界,卻非一蹴而就的事。
首先,對西方市場而言不可侵犯的著作權,在原住民世界並非那麼重要。很多原住民名作作者佚名,又或屬集體創作。即使由單一藝術家繪畫,由於創作及交易過程皆欠富條理的文獻紀錄,要證明作品真偽也是極困難的事。加上目前深入研究這個範疇的學者不多。學術支援匱乏,就更加令作品鑑定變得更不容易。許多拍賣大行皆有過原住民藝術拍品受質疑的新聞;公、私營博物館買錯作品的情況,更非罕見。
為解決上述問題,多個非牟利的原住民藝術中心應運而生。這些機構為藝術家提供工作空間、行政支援及基本設備。藝術家在這些中心工作,他們的創作過程會得到完善紀錄。作品完成後,中心會發出證書,以證明成品來源。

限制作品流通 阻礙發展

可惜的是,由於語言、地理位置、族群信賴等問題,這些中心終究無法支援所有原住民藝術家。好一大部份創作者仍直接與畫廊、藝術經紀做買賣。當然,這些原住民十有八九不知道西方藝術市場的把戲,別說供求關係,便是市價也是不清不楚的。被剝削、被欺騙,也就成為慣例。「一車西瓜換十幅畫」的情況,不時發生。
有見及此,2007年起,澳洲政府開始推出一系列辣招,以令原住民藝術市場的運作更加透明、公平、道德。當中包括遏制原住民藝術炒賣、規定藝術家在每次作品交易中可獲分紅、加強作品鑑定監管等。
以為市場就此變得健康,但神總是愛開玩笑的。同年,夢魘一般的環球金融危機席捲世界,獲追捧多年的原住民藝術市場──如香港樓市──泡沫瞬間爆破。
經濟泡沫爆破,哪個市場都要面臨低潮,這當然不能怪罪於政府。然而事件至今已七年,這些年來各類藝術市場都復蘇了,惟獨原住民市場做來做去都做不好。於是,業界開始批評,政府的政策是好心做壞事:商業規管限制了作品流通;作品不流通,市場便無法發展;市場不發展,經紀可以拍拍屁股,去搞別的藝術,但說到原住民藝術家,難道你叫他們轉營山水嗎?本來是為保護業界而下的藥,竟成了致命毒藥,到頭害死藝術家。
好心做了壞事,這當然是澳洲政府始料不及的。只是話說回來,這表示辣招下手不對嗎?
這問題留給讀者去想了。

楊天帥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