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蕾過去兩週在《飲食男女》寫我媽媽,首篇:〈我的大媽細媽〉,次篇:〈媽媽手中線〉。
讀過、感動、眼濕了;感謝曉蕾。
最後一句(大意):「爸爸不在,媽媽成了家庭中心。媽媽不在,已婚嫁姐弟各有生活中心,鄧達智更覺獨自一人,打算把生意結束、多畫點畫、計畫一連串旅行:媽媽在,要做給她看,傳統人她總以為工作多,就是生活好。我工作,是讓她不擔心。」
原來風箏的線,曾經在媽媽手裏。
口水友讀後,Post上facebook,問:「想不到閣下連年奔走天涯,卻原來是個裙腳仔……」
笑得我,那有資格當裙腳仔?!
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自己能做的不多,順她歡懷意願多做點而已;起碼表面如是。
以為兒女嫁夫娶妻成立新家庭作母親的責任得告一段落,誰知新的煩惱才告開始!一個人生活,習慣獨往獨來反而成為她唯一的牽掛……事實百分之二百絕非如是;不求人生活模式教人更得幾掬安靜,少卻煩惱。
觀讀《阿飛正傳》,每看一回,更覺劉華演繹角色才是阿飛;豁達、獨立、感性、來去自如、不拖泥帶水。戲中他媽走了,辭退警隊工作隨不經意遠走天涯;相對張國榮自養母、不同女友及從來放不開對生母的幻想與惦念,情感拖拖拉拉,相比;前者更近「阿飛」。
沒想過慈母心中線與我的關係,阿媽安息後,心腸突爾空了個洞,似輕又重,往後行事再沒具體交代、惦念;眼前除工作總算擁起碼吸引力,其他?甥女侄子各自成長漸次成家立業,也不好意思打擾,能在chat group保持連繫,Post個把照片,問個好,啊!感恩不盡。
着意將媽媽從前生活那層樓改造,廚房加倍擴大,吃食將是留家重要一環。媽媽的房間拆牆成開放式,莫將記憶困在舊時空間,釋放開來對「線」,對「風箏」各自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