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然一笑:如果如果 - 莫樹錦

醫然一笑:如果如果 - 莫樹錦

「52歲,男,健康不抽煙,二期腺性肺癌,無EGFR/ALK等因子突變,成功胸腔鏡手術切除左上肺葉,無併發症,身體狀態良好。」
這件案例是腫瘤科醫生的Bread and Butter(牛油麵包,意思是最簡單不過的光顧),想也不想便明確地決定注射四周期術後化療以減少復發機會,因已有四個大型比較性研究證實此做法,亦已歸納世界各大治療指引。
「陳先生,是二期可治癒肺癌,我意見是化療四周期,藥物名字是……」醫生便花上十分鐘詳細介紹治療方法和副作用。
陳先生滿意地點點頭,只問:「那甚麼時候開始?」
正當握握手請病人簽同意書之際,那邊廂的陳太太便滿臉疑惑地說:「等一等,醫生你說化療後有可能身體抵抗力下降,如果他發燒怎麼辦?」
「如有發燒,日間便到門診找醫生,夜間便要到急症室。」這是最常見也很合理問題。
「如果見醫生後仍不退燒?」
「那便可能要入院靜脈注射抗生素。」
「如果仍不退燒呢?」
「有不同抗生素可嘗試。」醫生回答。
「又如果退燒後幾天再發燒又如何?」
「另外如果他對抗生素敏感呢?他本身有食物敏感。」
「想遠些,如果化療後腫瘤復發,是否無得醫?」
一個又一個的如果像雨點灑下。
醫生只好叫停,說:「這樣『如果』下去,如果醫生死掉怎麼辦!」
「如果」是雙刃劍,合理的「如果」可以為前景鋪路,遇上事情變化可預先作好準備,但若問過多「如果」便只會帶來額外焦慮和無助感覺。假設一件事情有三種變化,問兩個「如果」便有9種變化,三個「如果」便是27種變化,有經驗專業人士遇過不同變化,只會見招拆招,無有擔心過,病人或家人若是對事情一知半解,多一個「如果」便帶來多一份憂心。
不是不可以問「如果」,只須問一兩個如果便已足夠,其餘可能性還是交給值得信賴的醫生吧!
跟以前家計會口號一樣,要問「如果」──「兩個便夠晒數!」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

肥佬黎有今日,全賴阿媽細個同佢講過乜?即睇最新一集《亂噏24》,話唔定幫到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