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香港 - 陳曉蕾

紀錄香港 - 陳曉蕾

下星期開始的華語紀錄片節,有台灣記者李惠仁的《不能戳的秘密II》。李惠仁花了六年時間,自費獨自追查禽流感在台灣悄悄地爆發,並且發生病毒突變,政府不但隱瞞檢驗報告,不向國際組織滙報,還操控一眾學者。拍成後的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沒有主流媒體願意播出,惟有放上youtube,播出後防檢局長下台,傳媒終於群起跟進報道,而李惠仁亦取得新聞獎。
這次在香港播出的,便是下集《不能戳的秘密II——國家機器》,李惠仁繼續追擊政府,逐一列出官員如何在二○○五至○七年間,一共隱匿十九次禽流感疫情。李惠仁並且會來香港出席講座。
還有台灣紀錄片導演郭笑芸的家暴三部曲,包括從受害婦女角度出發的《最遙遠的愛》、難得紀錄施虐男人想法的《與愛無關》,以及《愛的黑海》四位暴力陰影下長大的年輕人談影響:原來最難熬的不是童年,而是長大後如何面對人生。你不會從電視或者網絡上看到這三部紀錄片,因為郭笑芸堅持每一次播放都會取得被訪者同意,寧可選擇在社福團體和影展播放,並加上座談會。這次在香港,同樣安排了關於家庭暴力的免費講座。
大陸導演周澄繼《書記》、《差館》,又有新作品《急診》,跟着救護車穿插廣州的大街小巷,搶救各式各樣的病人;喝了毒酒、自殺跳樓、裝儍騙藥……醫院因為自負盈虧,收取各種奇怪的費用。
這樣羅列出兩岸的紀錄片名單,會否令你想看到香港的作品?紀錄片可以紀錄社會、關心社會、甚至改變社會,尤其刻下政府連篇大話、社會矛盾不斷加劇──然而香港的社會紀錄片少得可憐。

華語紀錄片節的《不能戳的秘密II》,描述台灣記者李惠仁追查禽流感在台灣爆發,政府隱瞞的種種事項。

二十五個年輕人跟着導師,在長洲七日七夜發掘小島上的故事。

當然這次華語紀錄片節的主辦機構「采風電影」並沒有取得一些本地導演的作品。若去「影行者」的網頁,會看到一些本地社運紀錄片,近年的《街道——給「我們」的情書》和《水深火熱的人們》,都是紀錄近年的城市重建,當中被迫遷的舊區街坊。「城市日記」是最新成立的組織,希望紀錄本地有機耕種、傳統技藝,最近作品是《漁民與海》。
但「采風電影」的負責人張虹,也好久沒有成品了。她是香港少數全職的紀錄片導演,由二千年開始,作品曾經一部接一部:拍攝老人盂蘭節等米的《平安米》,令慈善機構紛紛改善派米的方法;《中學》掀起學校教育的討論,然後《搬屋》、《七月》、《問》、《選舉》……這兩年卻靜下來。
「其實我手上拍了很多片段:香港的書展、香港人的愛情、大陸的小學、台灣的幼兒院,今年冬天還可能會去拍美國的大陸學生。希望稍後有心力完成。」張虹苦笑。當年她年過四十,毅然丟下翻譯工作開始拍紀錄片,工作通宵達旦,生活負債累累,沒撐幾年便病倒了,登時一頭白髮。
「我這兩年身體算好番了。」她有點尷尬,但直言在香港拍紀錄片「好白癡」:「那時我和攝錄師兩個人,不斷拍啊拍,其實好憨居。一些官方機構連紀錄片是甚麼也搞不清,以為《鏗鏘集》這些新聞專題就是紀錄片。」
張虹於是開班教拍紀錄片,六年前開始主辦第一屆華語紀錄片節,雖然入不敷支,仍然一屆一屆,一班一班地,開墾香港紀錄片的「土壤」:「香港要有紀錄片的觀眾、要有更多喜歡拍紀錄片的人,有這麼一大班人,志同道合,才可以互相幫手。」
她尤其欣慰六月剛舉行的「紀錄片大師班」,二十五個年輕人跟着導師,在長洲七日七夜發掘小島上的故事,大家都非常投入,火花四濺。「大家拼命之餘,還看到進步,拍出來的作品比預期有水準。」她說最後一晚,很多年輕人分享時都哭了。這些長洲作品都會在華語紀錄片節中播放,九月底更會在長洲辦露天放映會。
「希望明年可以再辦『大師班』!」張虹躊躇滿志,第七屆華語紀錄片節也能夠找到更多人幫忙,然後,她就可以抽回時間,專心完成自己的作品。

肥佬黎有今日,全賴阿媽細個同佢講過乜?即睇最新一集《亂噏24》,話唔定幫到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