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政改問題越國際化越好 - 盧峯

蘋論:政改問題越國際化越好 - 盧峯

沒有人知道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宋哲關上門跟美國新任總領事夏千福說話時是否殺氣騰騰,只知道會後新聞稿措詞非常強硬,既警告說中方堅決反對任何外部勢力插手和干預香港事務,並希望美駐港機構和人員「不以任何藉口從事與身份不符的活動,不做任何有損香港繁榮穩定和中美關係大局的事」。宋哲先生及北京想給夏千福一個下馬威的意圖當然路人皆見,只是,不管從國際社會的利益以至「一國兩制」的有效運作來看,美國關注香港事務包括政改是必然的事,是不能避免的事,宋哲的狠話說了等於白說。
早在中英談判香港前途時,北京官方已盡力想把問題變成中英之間的問題,跟其他國家無關,國際社會無權也不必置喙。當時,北京官員最愛以反對香港問題國際化來批評關注香港事務的國家包括美國。問題是香港早就是個國際城市,早就是國際金融中心,有大量外國投資者、商家及專業人士在香港工作及生活。香港的重大政經變動不但將直接影響在這裏居住的外國人,更將影響其他國家在香港的廣泛經濟利益。到現在全球一體化程度更深更闊,任何國家或地區都不可能獨善其身,一些處於樞紐位置的城市或金融中心更不能免成為國際社會的焦點,更免不了要跟其他國家及政府合作。在這樣的情況下,國際社會豈能不關注香港的重大政治經濟變動,怎能不關心香港的政制如何改革呢?

更何況北京當局在這個問題上其實前後矛盾。正如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先生所言,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北京就曾主動游說其他國家包括美國、日本、歐盟支持香港的新憲制秩序,支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希望減少香港的震盪,希望國際社會能接受香港的轉變。由此可見,北京當局其實一早明白香港問題絕不單純是中國的內政,也不僅是中英兩國的問題,而是跟國際社會有密切聯繫的事。現在回歸才十六年,距離二○四七年還有三十多年,怎麼北京突然翻臉不認人,把國際社會的合理關注看成是干預及插手香港事務呢?
另一方面,一國兩制方針就是要讓香港保持它的獨特地位,包括香港的國際地位及聯繫。只有讓香港保持這些聯繫,香港才繼續是香港,香港才不會變成另一個中國城市。而要保持香港的國際聯繫,中國政府不但不應該批評外國領事館人員或其他團體接觸香港各界,不但不應該質疑外國關注香港事務,反而應當歡迎有關做法,反而應當鼓勵香港政商業等各界人士跟外國駐港人員及機構保持接觸、保持交流。這樣的做法既突出了香港的自由開放與獨特地位,也能確保外國政府全面了解香港,不會只抱着過時的看法。而對香港來說,參考先進國家的做法,吸收她們的發展經驗是普通不過的事,也是必要的事。美國是老牌民主國家,實踐民主政制的經驗豐富,香港政界跟美國朝野各界人士包括領事館人員接觸既有需要也有益處,至少可以令建制派人士多了解真普選、真民主是甚麼意思,避免多走冤枉路。假若某一天外國領事館人員對香港事務毫不關注,毫無興趣,那香港肯定已淪為中國一個普通不過的城市,不再是甚麼國際城市或金融中心。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

肥佬黎有今日,全賴阿媽細個同佢講過乜?即睇最新一集《亂噏24》,話唔定幫到你!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