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服人:做暑期工做到死 - 倪以理

以理服人:做暑期工做到死
- 倪以理

最近投資銀行美銀美林的倫敦辦事處,一個21歲大學生Moritz Erhardt在暑期實習期間暴斃。這篇新聞帶來一場對投資銀行這種高收入但「非人」工作時間的討論。今天麥肯錫香港分公司總經理倪以理跟我們分享暑期工的苦與樂。
問:金融中心 答:倪以理(Joe)

問:Joe,你對於這篇新聞有甚麽想法?報道裏寫到Moritz有連續三個晚上通頂,是否有點誇張?
答:其實Investment bank的生活有時候真的是這樣的。當有交易發生的時候,為了要盡快抓住時機完成交易,無論是企業上市或者收購,時間都非常緊迫。不只投行家,其他做大刁的專業團隊如律師、會計師都是這樣。據知Mortiz連續工作了72個小時,然後在他倫敦租的房子裏暴斃。在報道裏還提到投行的文化裏有一種叫magic roundabout的狀況,就是投行家通宵工作後,早上坐公司車(或者的士)回家,讓車在外面等,洗澡後再回辦公室。
問:這個案例在倫敦帶來極大的迴響,包括有人說這是「現代奴隸」。為甚麽Moritz要這樣?
答:我覺得Moritz這個大學生絕對不是被迫的,肯定是他自願的。你要知道在投行的文化裏,經歷過非人生活,其實是一件光榮的事情。我曾經在好幾家投行做過暑期工,我記得我們一班暑期工一入行,就會聽到很多師兄師姐講他們的威水史,很多都圍繞他們瘋狂工作的點滴。這馬上造成我們一班intern期待通宵的機會!在這種文化裏,太早下班的人反而會覺得自己有問題,而且金錢上的回報也是高的,不要忘記21歲、沒有真正做過長工的Moritz,暑期工工資按年計算是6萬5千英鎊,相等於年薪80萬港元!
我認為投行的文化沒有改變,一直都是這樣,我也認為Moritz不是第一個因為工作出現健康問題的暑期工。變的只是世界,我們這個年代,好像對於這樣的工作方式,對於年輕人的保護,對於金融機構的信任,對於這些top 1%的工作(相對其餘的99%),都產生很多懷疑和反感。
問:其實這些暑期工究竟在做甚麽?很難相信一個大學生實質上對投行會有甚麽幫助?在宏觀的企業社會裏,暑期工真的可以有貢獻?

當試用期挑選合適員工

答:老實說,大部份的企業為了找些合適的工作給暑期工,實在是非常頭痛的。給他們一些太簡單的,例如整理文檔,又好像大材小用,沒有給他們足夠的挑戰。但是真正需要思考的工作,又不相信他們能夠完全勝任,怕他們出錯。所以很多老闆跟我說:「暑期工,一兩個無所謂,但是如果有好幾個,就非常麻煩。」
我覺得開設暑期工職位的企業分兩類。第一類,是為了畀面,通常給一些友好的子女過來體驗一下。第二類,就是用這個機會去挑選一些合適的員工,暑假就當作一個試用期吧!第二類公司一般會用心一些,把暑期工的工作範圍、工作流程、反饋機制,都先想清楚。暑期工通常在這類公司會有較多貢獻,我也見過非常成功的案例,比如有一次在我們公司的暑期工,經過幾周的學習期後,竟然比原來的員工還要優秀!
問:你剛剛提到暑期工是一個試用期,大學生要在暑期工成功的秘訣是甚麽?

讀書和工作沒必然關連

答:一般見到的暑期工,大概有三種。第一種,是傳統的「無敵履歷」。讀名校(一等名校如哈佛劍橋之類),成績好,課餘活動多,甚至以前的工作體驗也不少。這是典型的must hire類別。第二種,就是一些履歷一般,二線學校,成績一般,但是可能在面試的過程特別優秀,因而爭取到機會。第三種,是一些關係暑期工,通過不同的管道找到工作。
你猜哪些大學生通常表現最好?第一種的狀況,是他們過往的經驗都是美好的,老師喜歡他們,在校園裏他們是英雄,完全掌握象牙塔裏的成功要素。但是一來上班,他們就發現沒有人關心他們讀哪一所大學,對他們的成績也毫無興趣。在我們這一行,他們需要的是去大陸的二三線城市找資料,拜託陌生人幫忙,跟公司裏面各方面的員工打好關係。我見過很多好學生在這個階段找不到竅門,反而第二種學生,他們本身態度謙虛一點,來到我們公司已經覺得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對於工作的態度比較認真,對於工作的機會比較「飢餓」。至於第三類,其實不是一般人想像的「二世祖」。可能有家庭背景的包袱,他們的工作態度和投入感,不比其他的暑期工低,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然每個學生都不一樣,但是你可以看到讀書和工作實在沒有甚麽必然的關連。我最近有機會跟一個哈佛的舊同學、新世界的鄭志剛聊天,他跟我說他們現在從大學請人,有時候專請那些成績不好,但是有其他條件(如領導力)的畢業生。
問:回到美林的情況,現在聽聞他們在檢討暑期工的措施?這對於投行的文化會帶來變化嗎?
答:我覺得這是個別案例,很難就這樣改變一個行業的文化的。投行的文化不會因為暑期工而改變,反而是整個銀行業在改變。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投行的盈利水準、薪酬的發放模式等都在改變。我最近跟哈佛商學院MBA的career office負責人交流,他跟我分享,MBA現在對投行,已經不像以前般重視了。這些環境的改變,更能促使投行文化上的轉變。
除非金融市場再來一個大牛市,投行恢復以前的輝煌,那麽magic roundabout才會繼續下去,一批又一批年輕人,繼續追求Moritz未了的夢。

倪以理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