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為推動香港足運,從外國聘請顧問公司,為港度身訂做「鳳凰計劃」,以為可以起飛,殊不知上馬兩年才發現,計劃的資金只用來請人,政府沒有其他政策配合,就連足總高層都開始質疑計劃的可行性。
該高層私下向小記透露:「足總用這筆錢去請專業人士營運,但搞足球並非有人就得,就算搵到最好教練,都要有場地訓練。場地短期內解決不了,加上民政事務局對職業運動的政策不變,繼續由搞康樂的康文署去管理場地同分配場地,錢變成白花了。」
計劃推行至今,足總在物色贊助方面亦差強人意,據聞至今只找來寶礦力及Nike兩個贊助商,前者贊助70萬港元飲品,後者則給予15萬港元贊助費,兩年來合計找來不足100萬元贊助。最諷刺的是,代表隊練習期間所飲用的水,也要足總自掏腰包;反而,部份甲組隊輕而易舉便找到某蒸餾水品牌贊助。鳳凰計劃缺「水」,又何來推動足運呢。本報記者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