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記者Thomas L. Friedman果然對中東問題有獨到見解。前幾天他在《紐約時報》專欄分析美國的中東政策,認為奧巴馬(圖)講多過做有三個原因,其一是傳統外交政策工具失效,其二是美國朝野學了個乖,明白火炮導彈改變不了其他國家的內部運作;其三是中東石油的重要性已大幅降低。
傳統外交政策工具包括槍炮、金錢、話語權。五十年代初中情局推翻伊朗民選總理穆薩迪(Mosaddeq)就是三管齊下。冷戰時期美蘇同樣倚賴這幾件法寶在全球角力爭雄。到了後冷戰時期,到了資訊及武器氾濫年代,美國想再用這三件工具干涉別國情況已不容易,弄的不好反而身陷泥沼,難以自拔。阿富汗、伊拉克就是最佳例證。
也因為阿富汗、伊拉克的慘痛經驗,美國朝野不管鷹派、鴿派都明白到,即使美國不惜代價,願意投入大量金錢、士兵以至投資到中東國家,這些「佔領國」人民也未必感謝,更不要說乖乖變成民主的模範生。二戰後日本成功轉化為民主國家只是特例,難以在中東照辦煑碗。
不過,最關鍵的還是中東石油對美國的重要性大不如前。從五、六十年代開始美國已開始倚賴中東石油,到1973年石油禁運後中東地區更成了美國核心利益,成了必爭之地。1991年波斯灣戰爭美國出兵收拾伊拉克強人薩達姆就是要保住沙地阿拉伯、科威特的原油。但今時不同往日,經過多年的調整包括節能、開發新能源及恢復美國原油生產後,美國對中東原油的倚賴大大降低。2006年時進口原油佔國內消費約六成,到今年有關比例已降至36%,未來隨着更多本土能源開發,進口原油所佔比例將更低。
既然美國對中東石油的倚賴減少,這個地區的戰略價值自然下降,奧巴馬怎麼肯隨便動兵十萬花費千億干涉中東危機呢?
一副24字的對聯影響蔡瀾一生,今集《亂噏24》,蔡瀾為你逐句解釋!
點擊以下連結,全集即時重溫!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