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那一年,看了一部電影,叫《Mississippi Burning》。至今還記得,從漆黑的電影院出來時的感覺:原來人面對不公義,內心的激動是那樣的。那一年,這種激動特別多,也特別大。
電影改編自真實歷史。1964年的密西西比,南下為黑人選民登記的三位民權人士,被當地三K黨和警察截停,近距離開槍殺死,棄屍水壩。其中一名死者,是21歲白人大學生Andrew Goodman。之前一年的今天,他和25萬美國人肩並肩,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的台階前,聆聽了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演說。
Goodman他們死後,聯邦警察介入調查,州政府竟拒絕檢控犯案者,聯邦政府檢控的18人只有7人罪成,但也獲得輕判。案件引發的民間怒潮,卻間接促成後來的民權法案和投票權法案通過。
那個年代的黑暗,今天似乎難以想像。《我有一個夢》50周年前夕,馬丁路德金兒子接受《蘋果》訪問,他鼓勵爭取民主的香港人不要放棄;當年民權運動的抗爭,就是無數人的前仆後繼,不屈不撓,發揮的力量令整個制度招架不住,繼而改變。
馬丁路德金當年說,他們來到華盛頓,是要「兌現支票」,那張寫在美國憲法和獨立宣言的契約:人人生而平等,享有同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兌現這張支票,他們面對的是暴力甚至死亡的威脅。他們的抗爭,是超過一個世紀、不止一代人的努力。
陳健民昨日說,也許五十年後,我們的子孫會覺得,香港今天一小撮人掌握比其他大部份人更多的公民權利,是不可思議,正如今天回看半世紀前美國的種族隔離政策,會覺得匪夷所思。我希望,到了那一天,我們可以自豪地對子孫說,這是因為當年我們沒有放棄。
面對不公義時內心的激動,叫良心。因為良心,所以有夢想,夢想有天消滅不公義。但只有夢想並不足夠,還需要勇氣。勇氣並非無懼,克服恐懼,才叫勇氣。
陳沛敏
記者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