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成立25周年,在各專業醫護人員努力下,香港運動醫學的水平在亞洲及世界已名列前茅,在很多領域上有指標性作用。不少醫生和物理治療師已接受運動醫學的專業培訓,但他們主要在醫院或診所內工作,很少能夠走到運動場上支援。
過往曾提及的軍醫,多數是為職業球隊及香港代表隊服務。然而,運動創傷是在運動場上發生,要到醫院或者診所才接受第一線治療可能已太遲,若在受傷後立即得到急救治療,能減少後遺症及加快康復。要做到這一點,最可行的方法就是訓練運動場上的教練、訓練員及體育老師,讓他們可應付這種工作。
過去十多年,外國已成功推動以教練、訓練員或體育老師來擔當這個角色。當中以澳洲的體制發展最完善,他們已成功培訓近兩萬人。研究亦發現,當完善相關培訓後,運動創傷的後遺症明顯減少、運動員亦可以快點重回比賽場,對運動創傷的預防也做得更好。
本港重理論缺訓練
香港其實也有發展這種制度的需要,但缺乏有系統及質素的課程及培訓。在日常工作中,教練及體育老師等都面對不少運動創傷個案,但很多時卻愛莫能助。雖然他們在求學時期有相關課程,但大多數都是一些理論性知識,缺乏實際操作訓練,當真正需要運用時就有點措手不及。
最近中文大學與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及澳洲運動醫學學會,在香港舉辦了第一次有系統的運動創傷防護課程,學員多數是現職教練、訓練員及體育老師。透過連續幾天課程,學員認識到急救處理運動創傷要注意的重點及常見運動創傷處理方法,知道何時要及早轉介受傷運動員等重要知識。
撰文:香港賽馬會運動醫學及健康科學中心執行總監容樹恒醫生
隔周二刊出
一副24字的對聯影響蔡瀾一生,今集《亂噏24》,蔡瀾為你逐句解釋!
點擊以下連結,全集即時重溫!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