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四小時私鐘 靠炊飯器

多四小時私鐘 靠炊飯器

米飯是我們亞洲人主要食糧,
粒粒皆辛苦要多謝農夫,能吃到
香噴噴米飯要多謝太太,太太則要
多謝電飯煲。電飯煲堪稱偉大發明,節省做飯時間,讓太太們每日多回
四小時私人時間,對提升女性地位,有着功不可沒的貢獻。

記者:歐陽曉思

攝影:伍慶泉、部份相片由東芝提供

無可避免的飯焦

東芝日本總部家品事業部經理守道信昭說:「如果你問我公司從甚麼時候開始有生產自動炊飯器這概念,我想是從1914年京都電力公司開始供應家庭電力不久吧。在電力誘因下,整個社會都朝住『爐灶電器化』及『在鍋底加裝會發熱的物體或安裝電池』兩方向去實驗,而我們的團隊就開始研發自動炊飯器。」不叫電飯煲,日本人把炊食米飯的器具統稱為「炊飯器」。

1955年展銷會

女人終於可以走出廚房,太太們為炊飯器的誕生而高興。

1955年「東芝自動式電氣釜實演即賣會」,即我們現在的展銷會。

職員在努力介紹產品,可惜因售價高昂,當年產品未能售罄。

萬事起頭難,任何事物都要透過實踐和改良,才會進步,電飯煲亦一樣,「我們團隊之前也試過改裝電爐,把電爐分為內外兩層,可惜那時候開發出來的炊飯器,卻不如預期得到民眾迴響,」守道信昭:「我們不斷改良,直至1955年終於成功研發第一個全自動炊飯器,米一熟就懂自動跳掣,自此炊飯器才漸漸成為普及化產品。」為求吃到更美味可口的米飯,各大電器公司爭相發明更優質炊飯器,總括來說,最初的炊飯器主要以電力為加熱來源,並直接在鍋底加熱,所以當時煮出來的飯會有飯焦;為此,電器公司又發明了「間接式炊煮法」的炊飯器,改以加熱管為熱源,加熱鍋內的水形成水蒸氣,靠水蒸氣的熱力煮熟米飯;七十年代,東芝利用電子控溫技術,推出具保溫功能的新產品,一改之前硬邦邦的金屬模樣,把鍋蓋、鍋身及手柄全部改為塑膠材質,為增加保溫效能,把上蓋設計成內外共三層蓋,甚至加添絕緣棉、加熱裝置及矽橡膠襯墊,務求有效阻隔外界冷空氣進入,保留鍋內的水蒸氣,使煮出來的米飯更有水份更軟腍,同時也加入定時器,非常方便;八十年代,微電腦炊飯器出現了,研究團隊挖空加熱盤中心,放置一個溫度感知器,配合微控晶片,以微電腦方式來控制溫度及功能式加熱系統,有預熱功能之餘,同時亦可設定米飯熟度,省時方便;九十年代,IH電飯鍋出現,IH即「Induction Heating」,它是利用電生磁、磁生熱的電磁誘導加熱技術,由整個鍋體直接發熱,可使米飯加熱均勻,所以能做出蛋糕、白粥等不同菜餚。

東芝電飯煲的演變

1955年全球第一部全自動炊飯器,由東芝研發,靠電能煮飯,不需人力照顧。

按下電飯煲的跳掣就會自動推動電路,飯熟透了,跳掣會再次彈起。

炊飯器有兩個金屬內釜,內釜即我們稱的飯兜,附手柄方便拎起。

內釜附刻度方便看水位,由於是直接加熱,所以留有飯焦的痕迹。

1968年內釜加入氟的炊飯器(令飯不黏飯兜)

1978年爐灶炊飯風炊飯器(模仿用口吹風的傳統炊飯模式)

1982年微電腦炊飯器

1994年IH鍛造厚釜炊飯器

2004年壓力式炊飯器

2006年真空壓力式炊飯器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