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小朋友長期住院會影響身心成長,但患有短腸症及肝醣儲積症等較罕見疾病的兒童,需長時間插喉輸送營養液,家人照顧不容易。為了協助病情穩定,但有特殊醫療需要的住院病童回家療養,伊利沙伯醫院成立兒科家居特別護理團隊,令以往要住院的病童也能享受家庭溫暖。
記者:梁麗兒
今年7歲,患上罕見代謝病肝醣儲積症的阮佩儀,因身體無法分解肝醣,致不能製造葡萄糖。日常要靠輸送營養液、粟粉及調節飲食,維持血糖水平。她在8個月大開始住在伊利沙伯醫院治療,直至兩歲,才在醫護人員協助下出院回家,與家人一起生活。
阮太表示,佩佩出院後,可與兄姊一起玩耍,不再孤單。她記得當年,要學習使用喉管,為女兒胃部造口進行接駁,每天輸送營養液,也曾試過在家發生「甩喉」意外,幸好可即時致電醫護人員查問,危急時候也可將女兒送回醫院檢查,「以前要日日去醫院探病,打風落雨又好掛心,佩佩返咗屋企後,有哥哥、姊姊陪佢玩,生活得好開心。」佩佩自兩歲出院後,至今未試過因血糖失控要再入院,佩佩也堅定說:「唔想入番醫院」。
院方定期派人家訪
該院兒科部門運作經理楊若梅表示,計劃源自當年有家長希望安排患腦痙攣的子女回家生活,院方遂為病童安排出院,包括選購呼吸機、喉管等,並讓家長學習使用相關器材,該名家長為方便子女覆診,其後更舉家搬到醫院附近居住。事後因發現不少家屬希望接病童回家團聚,遂推行此計劃。
參加計劃的病童主要為腸胃科,如短腸症,其次為腦痙攣、心臟病或肺病兒童,部份人更要靠呼吸機協助呼吸;或靠胃喉吸收營養。此類病童一般會住院超過三個月或以上,當病情穩定後,團隊會與其家屬商量出院安排。
團隊包括醫生、護士及營養師等,需教導家長例如接駁及處理喉管、選購器材及學習急救知識等。院方會定期派人家訪,並設有24小時熱線,方便家屬查詢照顧問題。
一副24字的對聯影響蔡瀾一生,今集《亂噏24》,蔡瀾為你逐句解釋!
點擊以下連結,全集即時重溫!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