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usiness of Art:當報紙炒盡藝評人 - 楊天帥

The Business of Art:
當報紙炒盡藝評人 - 楊天帥

於9月1日,《英國周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將炒盡旗下所有藝評人,其十多年來舉足輕重的文化評論版(The Critics),將於當日刊登其歷史性的最後一頁。
多位駐版藝評家如Simon Price、Charles Darwent與Kate Bassett 將會離開。被炒魷名單中不乏老臣,如Tom Sutcliffe便是《獨立報》1986年創辦時首位文化版編輯。
公司瘦身,當然是因為報紙經營困難。隨着互聯網發達,資訊日益流通,全球傳統媒體也不得不面對經營困難的問題。
《獨立報》多年來一直生意不佳,發行量也不理想,以2009年為例,印刊數目便只有18.7萬份,下跌了7.2%,全年虧損1,240萬英鎊。《獨立報》終於在2010年3月易手,以象徵式的1英鎊價錢,從愛爾蘭獨立新聞及媒體傳媒集團(INM),轉移到前蘇聯KGB情報員Alexander Lebedev手上。新老闆上場後,一直嘗試改善《獨立報》的賬目。今次除踢走藝評版外,還有27人冇得留低,要一筆「Out」銷。
編輯Lisa Markwell強調,文化版仍然生還,只是不會再以評論為主導。這一番話到底有何含義,不到9月仍屬未知數。著名樂評家Norman Lebrecht曾指,《獨立報》文化版從今以後將會以「左抄右抄」的方式,報道藝文資訊──其實如果要抄,大把新聞稿可以抄便是──但Lisa Markwell對此公開否認。
如果你問這事有幾重要,那就等於在問藝評有幾重要。而藝評對藝術的重要性,也就不必多說。只要想像沒有政治評論的香港政府,會處於怎樣的狀態即可。
看這一段新聞,我是感同身受的,事因香港報章每每欲cut budget,也愛先向藝評開刀。無他,對政商名流Alexander Lebedev而言,文化版不過是副刊一部份,而副刊的唯一功能就是吸廣告。所以,吸不了廣告的副刊文章,就等於叫不了的狗、炒不了的樓,或者沒有民望的政府,毫無用武之地。
不難推敲,在《獨立報》高層眼中,這「無用」文章典型,便是藝術評論:因為受評者往往就是付鈔買廣告的人。你評它好,人們當你小狗懶擦鞋;你評它差,人家生氣與你反目,到頭來損害收入也是麻煩。既然如此,藝術文化甚麼的,還不如不評,中立報道一下,也就罷了。

擔驚受怕 談甚麼創作

老實說,這種想法符合邏輯,也確實講中許多文化廣告客戶心事。對於負面意見,他們常用句型通常有二:「我非常歡迎批評,不過──」以及「我覺得文章很有意思,但是──」。但就如Oscar Wilde所講:"The only thing worse than being talked about is not being talked about." 創作最擔心的,其實不是遭受劣評,而是自己的作品,來也無聲,去也無聲。
如果真對是非討論擔驚受怕,一心只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還談甚麼創作?從某種意義上講,藝術就是要「無事生非」,只因為我們的世界,太多「習非成是」了。
有位藝團總監朋友說,最希望見到自己廣告旁邊就是一篇批評文章。這恰恰就是大多數人不願發生的事。我問那位藝團總監為甚麼,他說:「型囉!這難道不是在表示,我們對討論有大氣量嗎?」
對,全因為這是藝術。

楊天帥

一副24字的對聯影響蔡瀾一生,今集《亂噏24》,蔡瀾為你逐句解釋!
點擊以下連結,全集即時重溫!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