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有豪情勝舊時(基督教聯合醫院內科部顧問醫生 朱頌明) - 朱頌明

可有豪情勝舊時
(基督教聯合醫院內科部顧問醫生 朱頌明) - 朱頌明

政府近日宣佈成立醫院管理局檢討督導委員會,檢討醫管局運作、資源分配、成本效益等。醫療是民生問題重要的一環,而醫管局又是公營醫療「份量」最重的一員,這個檢討,當然受到巿民、業界、政界的高度重視。檢討範圍大致圍繞着如何把政府投入醫管局的資源,用得其所,滿足巿民的健康需要。筆者覺得除此之外,委員會可以為香港訂立更遠大的目標。
在許多先進國家,建構良好的醫療制度不單是民生議題,更是綜合國力及競爭力的一大元素。令人羨慕的醫療體系,是國民榮譽感的來源之一;良好的醫保制度,有利吸引企業投資;醫學研究的新發明,可以透過專利權及商品化賺取外匯;國際馳名的醫術,會吸引外地人到來求醫,帶動消費。
醫管局成立在殖民地時代,從前港英政府毋須思索上述目標,只需提供基本醫療,作為安全網,保持政治穩定。即便是這樣(大概歸功於港英的不干預文化),香港醫療界人才輩出,他們的醫學研究,在國際間享負盛名。他們當中不少,在轉職大學之前或至今,都是在公立醫院工作(例如何鴻超教授、范上達教授、袁國勇教授、陳國璋醫生),他們憑着過人智慧和努力,在資源困乏的環境下作出突破。香港已不再是殖民地,我們是否可以把香港的醫療發展更上一層樓呢?公營醫療的領導,能否給醫療專才一個空間,為國家民族作出貢獻呢?醫療研究、發展、應用,並不只是學術單位的事。在先進國家,公營醫療單位在提供服務的同時,也會同時積極開拓臨床醫學研究;至於學術單位,則比較集中於實驗室中的基礎研究。
香港得天獨厚,是東西文化交匯點,也是國家對外的一扇窗。西方國家即使有最優秀的人才和設施,也不會重點研究華人多發病。香港的醫療及研究人員,專業水平有目共睹,醫療訓練和體制與國際接軌;如果香港銳意發展醫療,我們是最有能力破解華人特有疾病的。上述醫生、教授,也是以中國人多發病為其研究攻克重點,例如:鼻咽癌(何鴻超教授)、乙肝(范上達教授,盧寵茂教授,黎青龍教授)、沙士及禽流感(袁國勇教授)、甲狀腺周期性肌無力症(楊紫芝教授)、甲型球蛋白腎病變(黎嘉能教授)、地中海貧血(達安輝教授,簡悅威教授)等。
香港回歸前夕,在1995年一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當時的政協主席李瑞環,用「宜興紫砂茶壺」的故事,比喻香港的獨特性。故事說宜興一位老婆婆因家貧,要把家傳的一個紫砂茶壺變賣,這個茶壺有二百多年歷史,內壁沉澱了一層厚厚的茶垢,無茶也有三分香,被巿上一位識貨的收藏家看中,願意出高價收買。豈料婆婆一番好意,細心把茶垢清洗乾淨,把新的一樣的茶壺送到收藏家手中。這時茶壺當然變得一文不值,「送都無人要」了。
我們正處於十字路口,是「豈有豪情似舊時」、還是「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盼望醫管局檢討督導委員會的委員們,能從國家民族高度,檢視香港公營醫療及醫管局的獨特性,不困囿在本地一時的政治、經濟、民生困難,局限了討論。香港醫療體系絕對有條件,為華人多發病例研究作出貢獻;也有條件,與國內醫療單位作良性互動,為國家作出貢獻。醫管局內的「茶垢」,要細心辨認及保存,甚至發揚光大。

朱頌明
基督教聯合醫院內科部顧問醫生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