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服飾 - 左丁山

清宮服飾 - 左丁山

香港歷史博物館由七月三十一日至十月七日,有一個「國采朝章 清代宮廷服飾」展覽,幾值得去睇吓。原來辦一個展覽要好多錢,康文署冇預算,歷史博物館就搵馬會贊助,香港人先至可以睇到清代皇帝皇后嘅服飾,你話香港馬迷及賽馬事業對香港文化有幾大貢獻呢,將來西九M+博物館落成之後,相信亦要向馬會申請贊助嚟辦大型展覽,不過聽講現任西九管理局總裁連納智Michael Lynch因為經驗豐富,見慣場面,處事十分靈活,每有商業機構搵西九龍區(現正曬緊太陽)做甚麼展覽,例如一千架法拉利,佢就識得搵銀,攞錢用嚟舉辦免費文化音樂項目,益吓本港學生。有啲不吃人間煙火,扮清高不懂世事之人批評佢商業化,佢只會一笑置之。搞高檔文化,在在需財,次次蝕本,啲錢喺邊度嚟呀,當權者如不識搵商業贊助,樣樣問立法會攞錢呀?廢嘅咩!
左丁山去睇宮廷服飾展,就諗起清宮有幾多工人為皇室造衫呀?一件龍袍要縫製兩至三年,緙金線龍袍之刺繡,每日只完成一寸,要百分百準確,要求之高,實在嚇人,造皇帝常服就比較輕鬆少少(按:蘋果日報於八月二十一日E12版之「乾隆常服圖」,應該係康熙先至啱,在歷史博物館取得之展覽簡介第七頁有同一幅相片,指皇帝係康熙,不是乾隆)。
睇完展覽,返屋企翻開宋敍五、趙善軒合著之「清朝乾嘉之後國勢衰頹的經濟原因」,第四章講「產業收縮與經濟衰退」,講清朝初年,宮廷作坊有四十二作,到乾隆十三年,裁減至十三作,京內織染局各項匠役在康熙初年有八百二十五名,至乾隆十六年裁減至七十名,至於造布之各地織造局,亦不斷收縮,康熙四十四年(1705)之後,朝廷停止每年在蘇州採辦布疋,令蘇州織布業收縮,明朝末年,蘇州紡織、布業甚為繁榮,一年造布三四十萬疋,到了乾隆三十一年(1766),每年買布四五萬疋就不能如期交貨了,可見清代皇帝為了節儉,犧牲了江南織造業,知道此歷史背景,再看清宮服飾展,更能理解當時縫製皇帝、皇后、皇妃及貴族之服飾,有其原料供應困難之處,件件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