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喜歡譴責,媽媽喜歡理解。如果家裏人無意中摔壞了東西,爸爸一定會馬上站出來,然後大聲地譴責對方,甚至會把以前的陳年舊帳翻出來再歷數一遍,以使他的譴責更有力度。如果遇到同樣的事情,媽媽會說:「是什麼東西摔壞了啊?你傷到了沒有?下次一定要小心啊!」
當時,處在叛逆年齡的我,更多地向爸爸學會了譴責。與同學相處,只要同學犯了一個錯誤,我就會馬上站出來,大聲地譴責對方,然後列舉對方的一系列缺點。結果可想而知,那個原本關係比較好的同學,轉眼變成了陌路。
後來,我參加了工作。我遇到了一位比我更加厲害的女同事。她常常無端地站出來譴責別人,簡直就是沒事找事。哪怕別人犯了一點點的錯誤,她也要放大十倍百倍地譴責對方,好像對方是一個十惡不赦的罪犯一樣。我看在眼裏,覺得她極為讓人討厭,卻又感覺她無比的熟悉。這位同事就像一面醜陋的哈哈鏡子,照出了我自己的缺點。於是,我開始反思自己。
我把這些事情對我的媽媽講了,媽媽對我說:「做人要學會寬容,要常常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想事情。誰都有犯錯誤的時候,只要吸取教訓,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就行了!凡事要多為別人着想。多看別人的優點,學會與別人的優點相處,你會有更多的收穫。」
人際交往中,能夠理解別人的人,更容易與人溝通,也更受人歡迎。喜歡譴責別人的人,只會使人際關係變得緊張惡化,最終,也使自己變成一個孤獨的人。
譴責與理解,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你選擇了不同的生活態度,就是選擇了不一樣的人生。
註:蔣芸「無為有時……」專欄放在上半版。
作者:李劍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