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派錢扶貧不等於養懶人 - 丘亦生

金融雲端:
派錢扶貧不等於養懶人 - 丘亦生

社會服務聯會昨日發表研究,指去年全港貧窮人士有大約116萬,比前年多1萬人,逾半數是在職貧窮家庭,遂建議政府向低收入家庭直接派錢改善他們生活。每次扶貧政策一談到「派錢」,也會觸動不少人神經,我身邊也有不少中產朋友,斷言派錢給低收入人士是「養懶人」,浪費資源。我很好奇,到底這些偏見從何而來?
不少政客及評論反對派錢,說向市民「派魚」不如教他們「釣魚」,但這些聽落好像很有道理的口號式語句,往往過份簡單化扶貧的政策。
近年不少研究指出,派錢可能是最直接、有效的扶貧方法。哥倫比亞大學教授Christoper Blattman連同美洲開發銀行的經濟學家Sebastian Martinez在非洲研究脫貧計劃的效益,其中一個研究重點,就是烏干達政府向年輕人直接派現金的計劃。

窮國年輕族 不胡亂揮霍

烏干達政府沒有規定年輕人怎樣運用這筆資金,但研究發現,大部份年輕人會利用這些資本創業,主要是經營小規模的生意,如木工、金工、裁縫或髮型師,帶動當地經濟。四年後,受助的年輕人,相比對照組別(control group)往往賺得更多金錢,累積更多資本。
貧窮的根源往往是缺乏資本,所以在貧困地區,投資回報率是特別高。烏干達等發展中國家的年輕人有錢在手,會偏向選擇投資未來,多過胡亂揮霍。這種直接派錢的扶貧方式日漸受到重視,facebook創辦人之一Chris Hughes及Google大力支持的NGO GiveDirectly,是大力主張在肯雅直接派錢、協助脫貧的組織。

設受助目標 谷派錢威力

別以為「派錢」只適用於發展中國家,在已發展的國家,貧窮人口同樣為口奔馳,通常會忽略對自己、下一代的人力資源培訓,於是陷入貧窮的漩渦當中,下一代難以向上流動,派錢或能發揮一定作用。
2007年,紐約市政府與慈善組織合作,推出「達標」的派錢計劃。「達標」受助家庭必先要持續達成某些條件,例如受助家庭中的孩子上學出席率要達標、成績有進步、考試須及格,就可得到由數十美元至數百美元的現金補助;家長找到全職工作,或者願意定期進行全年身體檢查、購買醫保,也會有定額的現金獎勵。
過去大部份扶貧計劃怕受助人大花筒,會規定將現金用於特定的地方,但「達標」計劃對受助人如何用這筆錢,完全沒有限制,對於受助人來說,「達標」更有吸引力。他們有一定自由度分配資源。但同時為了得到更多現金,貧窮人口有誘因將更多時間、資源花在下一代身上。
計劃推出三年後,負責機構將受助家庭,與沒有受助的對照組別(control group)比較,結果發現,「派錢」不但沒有養懶人,反為改善貧窮的情況,受助家庭的輟學率較對照組別為低,部份受助高中生的成績亦有所改善。由於多了受助家庭購買醫保,他們亦減少使用急救室等公共資源。
撰寫《Poor Economics》的兩名經濟學家Abhijit Banerjee及Esther Duflo,研究過很多滅貧成功及失敗的例子,他們反覆提到,扶貧沒有big idea,沒有golden bullet,很難斷言某些東西一定行不通。真正落手落腳實踐、實證,是最有建設性的做法。
「達標」是當地NGO與紐約政府合作的一項測試,長期效用仍有待證實,但一定程度上,其初步研究反映「派錢」可以比大家想像中有建設性得多。社會要尋找滅貧良方,應該睜開眼,行出實實在在的第一步,去做測試、檢討、修正,用數據來確定成效,毋須一聽到「派錢」兩字,就斷言是行唔通。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

一副24字的對聯影響蔡瀾一生,今集《亂噏24》,蔡瀾為你逐句解釋!
點擊以下連結,全集即時重溫!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