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挑燈苦讀大學 外傭當自強

專題:挑燈苦讀大學 外傭當自強

日前鬼節,一天內兩名印傭墮樓慘死,原因撲朔迷離。香港人從來對外傭心境不聞不問,警察開口埋口講士氣,姐姐悲哀憂戚沒人理,她們只好女兒當自強,做個大學生。皇后大道中有間外傭大學,學生以印傭為主,她們利用每周僅有的一天假期進修,還望幾年後戴上四方帽,衣錦還鄉。性命可以奪走,知識卻是誰都搶不走。
記者:潘婉玲 
攝影:中環特工隊

Saint Mary's University位於大道中一幢商廈內,對港人而言,知名度接近零。學校由菲律賓人創辦,八成學生卻是印傭,菲傭只佔餘下兩成,「大部份印尼人是回教徒,父母不鼓勵她們上大學,認為她們結婚後,便應該當個家庭主婦照顧家庭」。

外傭犧牲假期及睡眠時間讀大學,為各自的目標奮鬥。劉啟文攝

Amalia努力讀書,希望畢業後回國當公務員。

Saint Mary\'s University位處商廈,斗室裏蘊藏無限知識。

花三年半完成課程,戴上四方帽的一刻份外珍貴。

菲傭為出國 印傭望做公務員

校長Ramos於1988年創立學校,原本只提供高中課程,四年前開辦大學課程,完成課程需時三年半,學歷獲得印尼及菲律賓當局承認。菲印傭同校,誰想到讀書原因卻向左走向右走,「菲傭讀書是為了出國,她們想去加拿大、西班牙;印傭是為了回國後,開展自己的生意,或當公務員。」學校只提供企業管理學士課程,大部份課堂安排於周日,連校長在內,學校才三位教師,學生300多人。
我等打工仔,要半工讀,尚且一支蠟燭兩頭燒,更諻論無自由、失自由的住家傭工。她們要溫習功課,雖不至於鑿壁偷光,但絕對要挑燈夜讀,「有僱主認為,你來香港是為了工作,不是讀書。我有些學生,她們夜深溫習時要用手機照明,因為日間根本沒有時間」。
學位課程盛惠三萬多元學費,雖說只是本港大專院校學費的四分一,惟外傭月薪才不過4,000元,負擔並不輕,「學費可以每月支付,並會給予折扣,但也有學生因為財政問題停學」。

Ramos(箭嘴示)曾獲時任菲國總統阿基諾夫人授勳。

上課以外,大學也會舉辦Sports Day。

獲僱主支持 犧牲睡眠也開心

23歲的印傭Amalia兩年前來港,每月薪水連加班費合共4,700元,「我家裏是耕田的,靠種稻米及粟米過活,每三個月才有一次收成,豐收時有6,000元(港幣),不幸的話只有3,000元」。家境貧寒,Amalia雖然從小愛讀書,但中學畢業後便要打工養家,當地鄉郊一個打工仔的月薪才不過300元港幣,收入比耕田更少,「一個月只有一日假期,到城市打工會多一點」。
在香港重拾書本,唯有犧牲睡眠時間,「我會先睡,半夜兩點半起床,花一、兩個小時溫習,完全沒問題,很開心呢」。Amalia每月寄2,000元給父母,扣除1,000元雜費開支,以及近500元的學費,所餘無幾。仍然死慳死抵,只為了畢業後回國當公務員,「如果我替政府打工,60歲退休後,每個月還可以領700元長俸」。見Amalia自強不息,僱主也引以為傲,一直講英文的Amalia說到這裏,突然用半鹹淡的廣東話笑說:「佢知道我讀書,好開心,『嘩!有工人讀書!』哈哈!」印尼幫作為學校內的第一大派,跟少數派菲律賓幫倒也相處融洽,「我們放學都會一起去吃飯,她們還教我『我愛你』的菲律賓語」。
校長太太Aida當過12年女傭,婚後全職跟丈夫打理學校,主要負責行政工作。寄人籬下的淒酸,她最了解,「她們離鄉別井,唯一能為自己做的事就是學習,知識是誰都搶不走的」。五名子女中,除13歲的孻子,其餘都是留學外國的專業人士。孻子從小在港成長,為了讓他融入社會,夫妻倆安排他入讀香港的主流學校,現時讀中二,全家也只有他能說廣東話,「這裏是我們第二個家,應該學習中文,他能與香港人溝通,讓我很高興」。
同是異鄉人,夫婦廿多年來協助數千名學生往上爬,最大欣慰,莫過於親眼見證學生們排除萬難,戴上四方帽的那一刻。學校每年分別於印尼及本港舉行畢業禮,父母子女到場觀禮,只怕親不在,校長Ramos說:「我有個學生,在其母離世後兩個月畢業,她很遺憾母親沒能來見證自己的成功。」
僱主作為傭工的衣食父母,在畢業禮上也飾演家長角色,「在香港的話,僱主會到場,替她們穿上畢業袍」。Ramos回顧多年來的教學生涯,「我感激僱主們的諒解,也感激學生父母,因為子女讀書的話,寄回家的錢就會減少,其實我最感激學生,因為她們靠努力取得學位」。

中環特工隊爆料熱線
WhatsApp:9499 3777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