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影話:《白宮末日》(White House Down)自我腐爛 一定亡國

蘋影話:《白宮末日》(White House Down)
自我腐爛 一定亡國

前陣子的《白宮淪陷》(Olympus Has Fallen)大美國兼個人英雄的臭味中人欲嘔,只有那些但求過癮的觀眾才會滿足。想不到美國電影題材都鬧雙胞,《白宮末日》再次以美國政治中心的象徵標記,來顯示國家的危機,而這回竟然並非來自恐怖分子,而是政府內部。物必先腐而蟲生,美國顯然警覺弄得這樣危機四伏的,正是由美國內部自己先爛透了。

一心加入政府做總統保安的卓靈,是為滿足對政治狂熱的女兒(中)的願望。

不僅出動飛機大炮,連防彈防炸的總統專車都要空中打轉,充滿眼球刺激。

集體領導有好處

這當然是比過去進步一點,起碼會自我檢討,不會說到好像所有壞事都是別人陷害美國。這部電影的卡士也稍強,有占美霍士(Jamie Foxx)飾演美國黑人總統,有卓靈泰坦(Channing Tatum)飾演又是個人英雄主義代表,一個身手不凡的普通市民。還有一個用以製造緊張氣氛和重要時刻幫一把的女孩。內容算是較為豐富,在一味打、爆炸、死人這個過程中,有較靈活的空間。而且這部《白宮末日》談到一些美國制度上的矛盾和漏洞,如果總統死了後,由誰去接手他的職務?如果連接手那個都死掉了,又輪到甚麼人去領導?萬一這是一個壞人,由他來決定最後是否以核子彈解決問題,人類是不是有點瘋了?試想想這不是所謂民主制度的弔詭之處?算起來還是我們偉大的祖國更合理,因為遇到重大事情,都是由集體領導的。由多人做決定總好過一個人做決定吧?
其實這部電影是騙你的。首先一個人做一個好和壞的決定,跟多人做同一個好和壞的決定,不是數字的相加遊戲,而是質本身的不同,沒有任何邏輯可以證明多人決定比個人決定更優勝。三個仰止又怎可以勝過一個諸葛亮呢?《白宮末日》弄到最後好像有這種尷尬,是因為它絕對地荷李活化,即將所有重要的事情,都約化為單一個人。先是黑人總統,和飾演個人英雄的卓靈泰坦在遇險過程中,他們同時立即被異化成一個工具,一個被追殺和令觀眾為其擔心的工具,在電影中幾乎不發揮他所扮演角色的應有作用。例如瑪姬嘉倫賀(Maggie Gyllenhaal)明明已離開現場,但看到白宮爆炸後又回到現場,接下來你發覺她跟其他角色一樣都是手足無措,完全無作用可言。因為一切都早有個設定,之所以要將事件異化為人與人之間的事,是希望觀眾更容易投入劇情,更重要是這個生死就代表事件仍在,還是已經完了。實際上,美國政府如果真的是這樣運作,恐怕早已亡國。其實無論任何一部電影的制度都是虛擬的。

當總統生死未卜,白宮也被壞人控制,一眾幕僚顯得束手無策。

卓靈意外捲進這場白宮叛變,需在子彈橫飛下救女救總統兼救國。

電影也有另一個意思:便是槍桿子換和平,實際上跟槍桿子出政權一樣。你永遠看到荷李活的動作片,追求正義和正義的都打餐死,到頭來天崩地裂,玉石俱焚。當電影顯示那個曾經大戰一場的地方毀爛不堪,而最後勝利者總是站在一片廢墟上說要世界和平。

奇怪理由炸白宮

《白宮末日》更有一個天真的動機,炸到白宮四分五裂並不是為爭權奪利,而是為了非常奇怪的原因而報仇。故事雖然看來比《白宮淪陷》多一些趣,起碼不會炸了一個白宮便好像甚麼都沒有了,原來還有其他各種不同部門來繼續運作,這實在合邏輯得多了。但因為編劇平平,即使電影裏看到各個部門在運作,結果都是一事無成。最後要由一個建制外的人打救了整個國家,而這個建制以外的人到最後一定要進入建制。
自從911以後,這類末日,或者美國政府重地產生關乎全人類安危的題材,是否顯示了一般百姓只能當旁觀者,就像圍繞着白宮外萬頭鑽動的看熱鬧人民。真正決定人民和國家安危的都是高級官員?結局收唔到尾,實際上是因為前段劇情和讓觀眾介入的心不夠強,空白得就像這個劇本那樣,只要奸角被殺被捉,便天下太平了?
撰文:仰止

一副24字的對聯影響蔡瀾一生,今集《亂噏24》,蔡瀾為你逐句解釋!
點擊以下連結,全集即時重溫!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