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are reading:財路 - 葉朗程

What we are reading:財路 - 葉朗程

美國書籍《What I wish I knew when I was 20》是一本類似教人創業的書,但又不是太認真的那種,可以讓人邊看邊笑邊思考,屬輕鬆的「工具書」。創業即是做老闆,乃99%中國男人的理想。自己知自己事,我肯定是那1%的例外,因為我是那種很怕「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的人。先苦後甜就梗係冇所謂啦,但所謂創業,就是苦完都未必有得甜。看畢這本書,我就更肯定自己不是創業家材料。
本書作者是Tina Seelig,史丹福大學工程系裏一個科技創業中心的執行總監。Tina在書中寫的第一句,其實已經可以成功測試,誰真正有資格做個創業家。“What would you do to earn money if all you had was five dollars and two hours?”
我看完這問題,馬上產生疑惑:五蚊美金?可以買到甚麼?唯一想到的辦法,就是double or nothing,過大海買大細。你可能比我聰明少少,想到一個更好的方法運用這五蚊美金。不過無論你想到一個怎樣的方法利用這筆錢,sorry,從Tina的角度看,你的思考方向其實已經錯了。

跳出框框 回報無限

五蚊美金,兩個小時,最大回報,這12個字,就是Tina給一班史丹福學生的第一個project。一班分成14組,而每組必須在這僅有的資源下,賺取最大回報。先別說勝出一組最後做了甚麼生意,你能想像他們最後賺了幾多錢嗎?短短兩小時,他們創造了平均119倍的回報率,即是做了600蚊美金生意。
秘訣是甚麼?Tina解釋,勝出那一組,成功悟出一個道理,那就是“five dollars is actually nothing.”既然知道是nothing,就不能被這五蚊美金框死自己,所以這班聰明仔女,索性將這個問題重新演繹一次:“What can we do to earn money if we start with absolutely nothing?”心水清的你,一定已經想到,既然他們連五蚊美金都沒有用的話,那麼他們的回報率就不只是119倍,而是無限了。
失敗的組別,不外乎是用那五蚊,買些檸檬買些糖漿,然後弄幾十杯lemonade再賣出去;又或是買兩條毛巾和一些清潔用品,嘗試在兩小時內,洗車賺錢,一聽就知屎橋。那麼這組winning team,究竟做了甚麼生意?由頭到尾說一次就太悶了,不如我精簡一點,讓你們自己定奪,是否也可以在近月炙手可熱的「一蘭拉麵」,照辦複製這條財路。
道理很簡單,五位隊員組成一隊「排隊黨」,男男女女,各司其職。男的負責排,女的負責「勾搭」。
例如Peter已經排到第12位,那麼Mary就會問龍尾的客人,會否願意出某個價錢,來換取這個第12位置。當然與此同時,Sam可能已排到第3位,Mary又會問有沒有人想出價投得這個位置,不過第3位的價錢,就一定高過第12位了。
除了一條好橋,創成功的業,當然還有很多事情配合,這本書交代得蠻周詳的。無限回報率,聽起來就是這麼簡單回事,但實際上當然還需要很多其他配合;擔張凳仔排隊就可兩小時賺600蚊美金,未免有點癡心妄想。不過如果你真想嘗試,我至少肯定你做到我生意。我有嚴重的排隊phobia(恐懼症),如果1,000蚊可以買個頭位,我畀夠1,500蚊又點話。

葉朗程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