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SPENDER:百年郵蹤

BIG SPENDER:百年郵蹤

恒生銀行(011)創辦人之一林炳炎弟弟林文琰,在郵票界是前輩級郵王,因為他曾擁有被世界集郵界稱為東半球最罕貴的華郵──「紅印花小字當壹圓四方連」,及西半球最罕貴的華郵──「闊邊黃大龍五分銀全張」。近年他退出集郵界,並放售心頭好,傳聞這兩枚珍貴的郵票,數年前以1.2億元人民幣賣給上海收藏家丁勁松。

記者:黃碧珊

攝影:程志遠

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恒地(012)執行董事李鏡禹跟女兒李安娜是香港新一代郵票王,在中國古典郵票記錄過的,他們總有一枚。這些數量有限甚至是孤品郵票,就是父女經常參加拍賣會競投回來的彪炳戰績,由於李安娜經常代父競投,幾乎戰無不勝,連李安娜也獲「郵后」之稱。
從前還未有互聯網,要跟遠方的親友夥伴聯絡,書信就是唯一方法,1840年英國發行世界首枚郵票前,郵封上的郵戳記錄信件從那裏出發,曾經過甚麼地方,最終目的地是哪。這些獨一無二的印記,都讓李鏡禹與李安娜兩父女深深着迷,李安娜認真地說:「爸爸專門收集18世紀至19世紀的中國郵封,當時並沒有郵票,只有地址及郵戳。」

李安娜父親李鏡禹是恒基執行董事,為香港「郵王」,專門收集18世紀至19世紀的中國郵封,以及大清至民初郵票。

代父競投 獲封郵后

雖然這些信件距今逾百多年,有些也附有早期的郵票,但李安娜強調它們並不是甚麼值錢東西,每張只值數千元而已,要讓人認識父親的珍藏,她就拿出那些存世量寥寥無幾、每枚價錢逾十萬元,在集郵界讓人渴求的稀世珍品,如大清大龍、華郵四寶及民國四珍等郵票。
原本邀請李安娜與父親一起接受訪問,但她以父親已達朝枚之年婉拒。她指父親是一個郵癡,「從上海工部書信館、大清郵政等華郵,直至現在,中港澳台郵政每出新票,全版版票及首日封,爸爸都會收藏。就算介紹新郵票的郵票月刊,他也訂閱及仔細睇,很多時候跟我說新票,我總是搭不上口」。雖然父女有共同嗜好,李安娜只青睞有歷史背景、逾百年的中國舊郵票。
李安娜對郵票的興趣由父親培養,70、80年代,她在美國讀書及工作,當時郵票拍賣集中在紐約、倫敦及蘇黎世三地,因為地利,李鏡禹便派女兒代為出席拍賣會競投心頭好。數十年來,李安娜替父親投得的郵票價值由數萬至過百萬元,「每次拍賣會,他都志在必得,我也不負所望,將全場拍品的八、九成也投回來」。有次在美國拍賣場,李安娜遇上中國郵王周今覺兒子周煒良,周煒良既是中國著名的數學家,亦傳承父親嗜好,也是集郵家,全場200多件華郵拍品,只由周煒良與李安娜爭奪。拍賣結束,李安娜就投得160多件,並獲「郵后」稱號。90年代中,周煒良離世,其收藏被拍賣,李鏡禹與李安娜又參加拍賣會,周煒良收藏的八成郵票落入兩父女手中。經過各大小拍賣會,李鏡禹已收藏完整系列的大龍郵票,並經常獲邀到各郵展中公諸同好。
看參考書及與其他集郵者交流是增進郵票知識的好機會,李安娜更獲父親特訓,首個深入研究的郵票就是中國首套官方郵票大龍郵票,「全版有25個郵票,每個郵票就有一個印章,由於人手雕製,每個印章總有些不同,爸爸手上有數千張大龍郵票,我就花了無數個晚上分辨每個郵票是出自那個印章」。大龍郵票按郵資價值設綠色、紅色及黃色三類,由於黃色色差並不明顯,李安娜在辨別時最感吃力。
不過,從外行人認為是一模一樣的郵票中看出分別,就是集郵過程中最感樂趣的地方。瓷器及家具古董,還有名畫等可以放在家中邀請親友欣賞,但是集郵多是自娛,「就算同集郵朋友傾郵票經,大家也不會拿自己收藏的郵票出來,只是在言語上交流。以前爸爸每星期也約朋友到酒店咖啡室聚會談郵票」。郵票是紙質,要放在集郵簿好好收藏,李鏡禹父女更放在銀行保險箱。

民國四珍

1914年北京一版宮門倒印:為民國四珍之首,1913年,中華民國郵政發行一套郵票,其中面值2元的,在印刷過程出現嚴重錯印,把其中一個版模倒放了,所以印出來的郵票中心圖案北京國子監牌樓是倒印的,流出來的只有一版共50枚。2010年,一枚附頂邊紙連廠銘及版號「1」的宮門倒印,便由香港收藏家以103.5萬元投得。

1915年北京一版票加蓋「限新省貼用」辟雍壹圓誤蓋「限省新貼用」(箭嘴示):民國期間軍閥割據,各省區有自己的幣制,但郵票卻由國家郵政總局統一發行,然後按各地幣值進行加蓋限省改值。1915年「限新省貼用」郵票在新疆發行,其後發現誤蓋「限省新貼用」,郵局知悉後將錯票悉數銷毀,流傳量稀少,一枚估值100萬元。

1922年貳分倒蓋於叁分北京一版帆船票:1922年底,中華民國郵政調整郵費,明信片及印刷品郵費由1分調升為2分。因為臨近聖誕節及元旦,寄明信片及印刷品的郵件數量增加,需要大量2分郵票,便把帆船3分郵票加蓋作2分使用。因印刷疏忽,造成倒蓋錯體票。加蓋倒印票存世量約20枚,1996年在拍賣場的成交價是32.2萬元。

1925年叁分倒蓋於肆分北京二版帆船票:1922年底調整郵費,國內平郵由3分改為4分,雖已印刷大量4分郵票備用,但受各地軍閥反對,國內平郵維持3分。4分郵票用不上,3分郵票出現短缺。因此將4分帆船票加蓋「暫作叁分」,並於1925年開始使用,但加蓋時出現倒印錯體票,存世量約10枚。1996年,一枚倒蓋錯版郵票以41.4萬元拍出。

1865年上海工部大龍與英國香港客郵孤品: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外國勢力在各通商口岸先後開設書信館,及發行郵票,稱為客郵。1863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建立上海工部書信館,並在1865年發行郵票。這貼上由上海2分票與英國香港8分票,估計從上海的英國設辦書信館寄出。

1866年上海工部大龍一錢六分銀票之「16」缺「1」:上海工部書信館創於1863年中,是中國最早出現的新式郵遞通信機構。1865年,發行上海工部大龍郵票。當時印刷技術落後,這款一錢六分票其中標示英文面值「16」的「1」字經常有印刷不良,如較短小、只成一小筆劃或小點,甚至完全不見「1」字的罕見品。這上海工部大龍原為美國收藏家持有約數十年,1980年,李安娜在約紐一場拍賣會,以約7,000美元投得。

1897年紅印花

1897年,大清郵政正式開辦,急需各種高面值郵票,由於新票未能如期交貨,所以將貯存未用的一批紅色印花稅票加蓋當郵票使用。當中出現不同的錯體版,其中原票、小字當壹圓、當伍圓倒蓋及小貳分倒蓋兼複蓋四款紅印花被稱為「華郵四寶」。加蓋紅印花票時,最先是加蓋小字當壹圓,後來因為嫌字體太小,改用大字當壹圓加蓋,首批小字當壹圓郵票沒有銷毀,存世量約30多枚,其中林文琰曾收藏的四方連票,就被稱為東半球最罕貴的華郵孤品。今年北京的一場拍賣會,一枚紅印花加蓋小字當壹圓票的成交價就約722萬元。
紅印花加蓋票大部份是用黑色油墨加蓋,有極少數暫作貳分票則使用綠色油墨加蓋,俗稱「綠衣紅娘」,現存世量約10枚,李鏡禹及李安娜父女便有加蓋最清晰的一枚綠衣紅娘,是李安娜約30年前以1萬英鎊競投回來。

原票

小壹圓

伍圓倒蓋

小肆分複蓋

綠衣紅娘

1878年大清海關大龍全張

由於1865年始發行的上海工部大龍郵票不是清政府發行的,不能算正式郵票,至1878年清海關發行的海關大龍,才是中國首套郵票。郵票一套3枚,分別是綠色的面值1分銀、紅色的3分銀及黃色的5分銀,上端兩角分別印有「大」及「清」兩字,中間是蟠龍。李鏡禹有完整系列的大龍郵票,並經常獲邀到各郵展中公諸同好,亦是李安娜首套研究的郵票,當年每晚就是拿着這幾張全張與數千張獨立的海關大龍對出印章版本。

相戀54年!倪匡向全世界說:「到現在這麼多年,還是這麼深愛太太!」
你都想分享一點甜蜜?立即重溫今周《亂噏24》!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