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上的反思 - 趙式芝

旅途上的反思 - 趙式芝

巴塞隆拿充滿藝術氣息,天空澄藍,空氣清新,城巿規劃和綠化均很好,街上種滿結了果實的橄欖樹,公園和行人道連成一體,到處是單車徑、排球場、籃球場、網球場等運動和公共設施,巿民隨時能夠擁抱陽光與海灘,周末大部份商店關門,沙灘上逼滿遊人,悠閒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風光,好不寫意。

沙灘上很熱閙,但因為天氣炎熱,我和友人逗留了一會便去了附近的餐廳閒聊,友人突然說:「巴塞隆拿真係好靚,住喺呢度嘅人好幸福,我寧願喺呢度做乞兒,都好過喺中國做中產。」朋友的這番說話帶給我極大震撼,我心想怎麼可以如此比較?頓時很反感。但想深一層,友人的說話也有一定道理,巴塞隆拿居住環境舒適活動空間充足,雖然經濟不景氣,街上總是有乞丐和露宿者,但整體的生活還是輕鬆。相比之下,中國很多大小城巿環境惡劣,人民為了生存每日努力打拼,活得很累。

別說歐洲,相比起非洲,中國人都活得更辛苦。18歲時為體驗生活,我跟隨英國宣明會去非洲馬拉威做義工一個月。馬拉威的學生天真無邪,充滿好奇心,去學校探訪時,數千學生在操場大空地圍着我們幾個外來人,樂不可支。當地人不論男女老少都懂得鐵頭功,學生用頭頂書包,婦女用頭頂大鐵桶去河邊打水,見過有男人將整棵大樹打橫頂在頭上到處走。馬拉威的人赤腳不穿鞋,很多人只得一套破爛衣服,仍用柴火燒水,三餐吃的都是玉米粉做成淡而無味的麵糰「恩西馬」(Nsima),沒有餐具直接用手,沒有床直接睡地下,空地上挖個洞便是廁所。雖然窮困,但幾個婦女在河邊打水都會高歌一番,活得單純,窮得快樂。
同年中國湖南發生水災,我跟隨苗圃行動去湖南山區探訪,老婆婆為生活在街邊連續三小時堆泥,刻在她臉上的憂和愁,在很多中國人臉上重複着。四年前去寧夏學校探訪,老師已幾個月沒有出糧,上課中途還要帶領學生外出耕田,但很多中國人的勤勞換來的是低收入,他們只懂得刻苦後再刻苦,雖則這種刻苦耐勞的精神是我們引以為豪的,中國也因此快速崛起成為強國,但同時也讓人不期然感到沉重和心傷。
這個旅程再次喚醒了我心中的反思,中國人活得那麼累,是民族的關係嗎?以前課餘進修時讀經濟學,其中一條問題是:貧窮是怎樣產生的?資源分配無效或不平均,是導致貧窮的源頭。別說中國,即使如香港般富裕、資訊科技發達的地方,貧富懸殊的問題為何仍然如此嚴重?這是一個複雜的議題。
我經營慈善機構「芝芝工作坊」其中一個使命,是鼓勵大家加入義工行例。西方國家流行空檔年(Gap Year),即青年在升學前或畢業後,做為期一年的旅行,在工作前感受不同社會環境和生活方式,一些規模較大的慈善機構,很支持中學生和大學生在空檔年做義工作為體驗,但這種風氣在香港並不流行。

貌似中東籍、相信是新移民的男士在沙灘上尋覓商機,兜售汽水啤酒給遊人。

年輕的露宿者多有狗隻陪伴,不知有何玄機?

酒店送的生果盤,吃不完可打包送給露宿者分享。

在19世紀讀書仍很奢侈的年代,建築師安東尼.高第在聖家大教堂旁起了間小屋,讓建築工人的下一代在此上課。

最近在柬埔寨服務的國際慈善組織的網站上有一些網民發起「做義工是否幫到人」討論,假設一名外國大學生去到當地義務做老師教科學,出發前要打防疫針,到達後在心理和生理上均要適應,還要有專人跟進簡介,因語言障礙問題請繙譯,加上來回機票、食宿等成本,還不如簡單地捐獻金錢,請專業科學老師教學更有效。這個討論雖有一定道理,但忽略了最關鍵的義工精神,即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付出和幫助,義工不但帶來希望,甚至可能改變人的思想,有更深遠的影響。

巴塞隆拿注重環保,街上佈滿巨型分類垃圾桶。

室內則用較小型的垃圾桶。

貧窮的問題如此巨大,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但不應該就此放棄,能做多少便多少。由於大家聽過不少的負面故事,缺乏信任下會先入為主地認定對方是在騙人,但我認為有些資源應該以信任為基礎,無條件地分配出去。曾經有朋友疑問,芝芝工作坊在提供資助給破碎家庭或有需要小朋友之前,如何判斷對象是最值得幫?坦白說,我們可以盡力調查並派人定期到現場,但該過程永遠是主觀的,遇到危急情況不能冷漠地袖手旁觀,正如看到老婆婆跌倒在馬路上,自然反應是將她扶起來,而不是先去懷疑她的動機。當然每次事後我們會理智地檢討是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盡量取得平衡。

Profile:

趙世曾女兒,卓能(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及慈善機構芝芝工作坊創辦人,愛好駕駛直升機。

相戀54年!倪匡向全世界說:「到現在這麼多年,還是這麼深愛太太!」
你都想分享一點甜蜜?立即重溫今周《亂噏24》!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