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之言】
新加坡調整房策,可否予本港借鏡,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副院長雷鼎鳴教授表示:「香港學唔到,人哋用咗三、四十年,用相當於香港雙倍的資源投放在房屋,試想假如香港樓面面積增加一倍,樓價實瀉到一塌糊塗。」他指,新加坡過去三十多年來,投放在房屋的資源佔GDP約8%至9%,同期的香港投放在房屋的資源只佔4%,換言之,新加坡的人均樓面面積相當於香港的一倍,對比香港樓價自然較平。
他又指,新加坡調整房策所提及的組屋,是需要運用到市民的公積金,類似本港的強積金。這個公積金始於八十年代,僱員須繳納薪金25%,僱主亦須繳25%,近年雖開始放寬,但僱員與僱主所繳納的公積金總計仍佔薪金約30%。此舉令新加坡的儲蓄率佔GDP的40%至50%。長期的高儲蓄率,令資金苦無出路,今次運用在房屋,可謂做到「洩洪」,亦符合政府的重要概念:「市民有屋就有歸屬感,就不會作反。」
港土地運用難取共識
中原集團創辦人施永青亦認為,香港土地不少於新加坡,只是運用方面,港人難取共識,「香港人可唔可將房屋重要性高於其他事情?𠵱家又話考慮寄居蟹爬、海豚無水游、街市要保留,當你要照顧所有人的想法,咁你就滿足唔到任何人。」他意指起樓要照顧其他團體及環保問題。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