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出求問 四出求聲(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四出求問 四出求聲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幫港出聲」花了近百萬廣告,提出的「破窗理論」和「打尖行為」沒有人明白,也找不到別的支持者,不但令廣告費完全泡湯,也讓幾位發起人的論點和理據「露底」。
周融身為名嘴,果然先聲奪人,但自許為「正」硬把戴耀廷標籤為「邪」,相信何濼生、鄭赤琰以至雷鼎鳴諸教授應不會贊成這種劃分,更遑論是公開和應。
三位學者接受《亞洲周刊》訪問,何教授解釋參與「是希望以一個知識分子的立場給予一些理論指導」,鄭教授更明言「不會號召十萬人去阻止佔中……而是要讓有想法、明是非的沉默大多數發出聲音」,並非如周融所言,由於「邪不能勝正」,「正邪不兩立」,所以非出手打擊不可。
雷鼎鳴教授雖不是「幫港出聲」發起人,但除了響應何濼生的「濫權論」,認同佔中支持者拿公義去做損人為己的事,人們未必認同,沒有問人是否授權給你而佔中便是濫權,為公民濫權也不行,因此雷認為「不理他們是否成功,沒有得到授權,很不妥當」。
學者不比名嘴,必須珍惜羽毛,說話不但要有理據,甚至不能放棄道德高地,以免予人口實,所以不忘強調支持二○一七年特首按《基本法》由普選產生,反對的只是「佔中」這個施壓行動。
不過,雷教授卻又表示不相信「佔中」的人有能力去癱瘓中環,這些人的「意圖」和「宣稱」是過激的做法,只不過「報紙需要熱的話題,媒體就參與其中,是非黑白就顛倒了」。
作為學者,雷教授當然熟知「我雖然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會誓死保衞你發言的權利」的「道德更高地」,但循這個思路入手,「佔中」與「反佔中」其實都應該有同等的機會發聲,以揭示言論自由及真理越辯越明的精神,而非只一味批評甚至打壓對手,抑制反對聲音的出現。
「幫港出聲」的成立,到底是鼓勵及方便「所有的沉默大多數」發聲?還是只鼓勵及方便「反佔中的沉默大多數」發聲?若是前者,對香港一定會很有用,因為可以較清楚知道支持和反對佔中的人各有多少,從而知道民意的背向;但倘若只是鼓勵反佔中的人出聲,「幫港出聲」的發起人當然有權這樣做,但以「佔中行動」今天還未成氣候,支持者亦不算多(包括網頁得like和中大的調查結果)的情況下,反佔中的組織要如此「心急」和「重手」要予以迎頭痛擊,到底誰人主意及出於甚麼原因,誓要將「佔中」摧毀於微時?相信日後自會水落石出。

佔中行動明年(或更後)會否成事,現在還是未知之數,「幫港出聲」若敢明刀明槍,公開反對佔中,承諾不論支持者人數多寡,仍會據理力爭,這種義無反顧的立場和姿態,反易贏得公眾的信任和支持,其進路就和佔中三子一樣;但「幫港出聲」單是組織名稱已予人「不左不右、唔清唔楚」的感覺,學者與名嘴的立場以至用詞亦不易統一口徑,令公眾完全信服,更易讓批評者有機可乘,隨時均可找到幾位發起人不一致的地方。
對於佔中三子而言,「幫港出聲」的出現,絕對是好事而非壞事,因為除了可以反映民意的真正取向(支持佔中抑或反佔中的人數多),拆解幾位教授提出的質疑,更有助增強佔中論述的根據,令佔中的理念和行動配合得更緊密,從而提高對支持者的吸引力和信心。
「幫港出聲」不論取得多少個支持簽名,對於「喝停」「制止」佔中行動其實影響不大,因為後者不會因為「幫港出聲」的成功而自動鳴金收兵,除非是屆時報名參加佔中行動的人連一萬個也沒有,佔中行動才會被迫胎死腹中,但我們可以想像,「幫港出聲」的聲勢越大,反過來表態支持佔中行動的人數(特別是年輕人)亦必同步上升,因為這才足以反映香港言論自由和價值多元的特色,況且今天不滿以至反對各種「財大氣粗、恃勢凌人」行為的群眾與日俱增;「幫港出聲」若非找到幾位學者來中和形象充撐場面,恐怕早已被定性為中環企業財團的代言人。
展望未來,佔中三子仍會四出求問、自我完善、努力不懈,「幫港之聲」何以為繼?名嘴與學者可會再有令人驚喜的新廣告或新論述?取得十萬市民「出聲」,又會對中央、特區政府和佔中三子有甚麼影響?「反暴力佔中」的名稱或口號本來更具說服力,但卻正中佔中三子的下懷,令佔中的精神和立場更突出……「幫港出聲」諸位發起人雖不愁沒有資源堅持下去,但已不易找到再登廣告或其他行動的理由,這可能是當初成立時思慮不周的結果。且看除了做民調來證明「幫港出聲」仍有存在價值,名嘴周融可還有甚麼神奇點子,證明他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宣傳公關高手!

周信
自由撰稿人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