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
亞洲金融風暴始於1997年7月,由泰國開始蔓延至鄰近亞洲國家的股匯及其他資產市場。事件起因乃90年代初,亞洲經濟起飛,吸引大量追逐高回報的外資流入,令區內資產價格在90年代初至中期急升。
97年7月初,泰國宣佈放棄固定匯率讓泰銖浮動,炒家索羅斯乘勢狙擊泰銖,泰銖匯價急跌,令菲律賓披索、印尼盾及馬來西亞令吉相繼成為炒家攻擊對象。其後新加坡元、港元及韓圜亦受到狙擊,東南亞金融風暴最終演變為亞洲金融風暴。
僅儲局退市憂慮衝擊
不過,當時區內情況其實與外圍因素並沒有太大關連,而今時今日新興市場面對的危機則受儲局退市憂慮催化,令區內貨幣今年大幅貶值,但區內國家財政相對卻較97年時穩健。
匯豐亞洲經濟研究聯席主管范力民早前發報告指,儘管97年的情況與今日似曾相識,但兩者本質上有差異,16年前那場金融風暴難以重演。主因是區內國家經常賬已多數有盈餘,較能抵擋資本流出的壓力;同時銀行體系亦較16年前更健全,金融管制及法規亦更完善。與此同時,銀行業貸款佔存款比重低,緩衝資金亦充足。再者,90年代時亞洲國家外債多數以美元計價,但近年債務則多以本幣計價,即使本幣急貶,負擔增加亦有限。
匯豐昨日有另一報告則指,現時情況似94年多於97年,因為當年環球經濟正是受儲局展開加息周期所致,與現況相似。報告指,現時各國債務水平較94年為高,只要息口稍微上調,已能掀起大波動。分析指,若美債息突破3厘重要關口,勢必引發新興市場新一輪洗倉,故儲局下月議息勢成關鍵。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