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不如舊,真的。政府為了去舊迎新,不惜拆去達半世紀的唐樓,再發展為高樓豪宅。幸好,還有居港的外國人喜歡沒電梯、沒會所、沒豪華大堂,但樓底高、間隔實用、設計具個性的唐樓。有人愛,就正正彰顯出它在香港的存在價值。
記者︰蘇麗珊
攝影︰劉永發、蔡家輝、陳永威、許有達
模特兒︰Hedwig@Model Genesis
租住:中上環如紐約SOHO
眼前的明明是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但他心底裏卻流着香港的血。18年前Dare Koslow從紐約來港,因為「喜歡中國文化」,但來到後卻發現香港跟他心目中的是另一回事,「香港越來越悶了,到處都是大型商場、四圍都是Starbucks,住宅都一式一樣,很悶蛋!」當小記跟Dare詳談後,發現他獨愛香港唐樓的美,「我很喜歡中上環的低密度唐樓,很有自己的個性,而且帶點紐約SOHO舊大廈住宅的感覺。」幾年前他搬往上環士丹頓街唐樓,並將它翻新以告訴人唐樓一樣可以內外兼備很吸引,但後來市區重建局要重建士丹頓街及永利街,他的噩夢便開始。「住我樓下的業主都妥協被收購而遷出,但我還是堅持與政府抗爭,可是,每天回家從一級級梯間看到舊鄰居家的大門都被鐵鏈鎖着(已被收購),真的很悲哀!」最後市區重建局只把永利街剔出重建計劃,「政府的重建計劃,根本是對重建沒計劃沒設計,只是為了賺取金錢。」結果,Dare很沮喪地搬離士丹頓街。
前舖後居工業風
一年前,Dare搬往上環另一處,設計由他一手一腳經營,比舊屋更獨特。「這居所前身是舊式的印刷廠,屬前舖後居的間隔,於是我保留以往的地板及牆身,再加入工業元素的設計。」未進去,已被那型格的大鐵門吸引,推開鐵門後是一道黑框玻璃趟門,感覺很Raw。4,000平方呎居室的下層是客廳、飯廳、Open Kitchen及工作間,家具及配件都以木及鐵為主,滲入工業風的原始味道。「客廳的家具都由美國運來,甚至吊燈都是美國來的。」Dare就是希望把紐約SOHO的感覺帶到這裏,但細看裝飾品又帶點香港地道色彩,如餐桌旁的電車字樣海報、大廳旁掛着中國畫家的三幅畫作。再上一層的睡房、衣帽間及浴室卻是另一種風格。床尾一邊放了中式古董樟木櫳,衣帽間兩列中式櫃全是度身訂做的,這種中國風與原來的工業風意外地融合。Dare保留了原本間隔,所以從睡房末端可以看到大門的樓梯位置,方便以前店主「睇舖」,是其他唐樓較少見的。而當被問到租金、花多少錢裝修等問題,Dare強調不想公開,或許,這些數字價值都不能衡量他對唐樓的鍾愛程度。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