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內地保險業(星展銀行(香港)高級證券策略顧問 鄧威信) - 鄧威信

剖析內地保險業
(星展銀行(香港)高級證券策略顧問 鄧威信) - 鄧威信

內地金融業市場化改革越走越快,除銀行利率市場化外,保險業亦正在走向市場化。內地剛在本月初進行了普通型人身保險的費率改革(普通型人身保險又可叫「傳統險」,包括定期壽險、終身壽險、重大疾病險等),傳統壽險定價權將由保險公司自行決定,象徵內地保險業市場化又走前了一步;但市場化同時,競爭亦提高,內地一眾險商又要靠甚麼因素去爭勝?
內地的普通型人身保險費率改革剛於8月5日啟動,新政策下,人身保險預定利率(保險公司提供給消費者的回報率)不再執行2.5厘利率上限,將人身保險定價權交給保險公司和市場。這裏先講講歷史,台灣政府在1987年開放保險市場,當時銀行利率高達8%以上,由於保險市場初發展,壽險公司唯一的目標就是搶佔市場,當時就推出了預定利率高達7%-8%的保單搶市。但隨着市場利率走低,當初大量銷售高利率保單的公司,後來都面臨嚴重的「負利差」,形成了當時台灣保險公司沉重的財政壓力,為了避免出現台灣保險業的「負利差」問題,中國保監會在1999年開始推出預定利率不能超於2.5%的限制。但凡事有兩面,中國保監雖然防止了「負利差」問題出現,但預定利率不能超逾2.5%的限制亦令到傳統險的吸引力下降,現在內地的一年期存款息率為3.0%,相較2.5厘的回報,傳統險的吸引力自然大降。其實今次的放寬,中國保監會是留有一手的,一旦傳統險的預定利率超過3.5厘,就要向保監會報批,即限制其實是由2.5%提升1個百分點至3.5%。
理論上回報利率越高,壽險產品的價格就越便宜,即投保金額可以往下調,即投保入所付出的保費是較前少了,投保人是受惠的,投保的吸引力因而加大了。但之前以2.5%預定利率所釐定的保單,就可能會被投保人中止保單,以追尋更高的息率,所以未來可能會出現險商在現有的傳統壽險的斷保率會有上升的現象。從去年的數據看,傳統壽險佔毛承保保費,最高比例為太保(2601),達到17.6%,中國人壽(2628)約為12.5%,其如平保(2318)、新華(1336)等都不足5%,理論上這方面的比例越高,受新政影響會較大,不過須留意,預定利率提高,保險公司的新業務價值將會降低,同時亦壓低了內涵價值,所以險商為了保盈利,會更着力去推一些利潤較高的產品,如一些與投保人度身訂做的保險產品,所以此消彼長之下,新的預定利率對保險公司來說不會有立竿見影的影響。
保險是個人貼身的服務,傳統險或其他保險,最終都是要靠保險經紀(Agents)去幫助銷售,一眾內險股中,平保的保險經紀團隊最具規模,其壽險產品分銷網絡是由約51.3萬名個人壽險銷售代理人(即agents)、3300多名團體保險銷售代表及約6.4萬個銀行網點組成,即平保的壽險銷售主要靠本身的經紀團隊,而不是被動地單單依靠銀行渠道,平保的銷售團隊精於電銷(電話銷售),據該公司2012年年報聲稱,集團在電銷市場份額穩居行業第一。預定利率的提高只是內地保險市場化的第一步,距離完全市場化還有很多路要走,但無論保險市場怎樣開放,跑出的仍然是那些具優秀保險經紀團隊的保險公司。

鄧威信
星展銀行(香港)高級證券策略顧問

相戀54年!倪匡向全世界說:「到現在這麼多年,還是這麼深愛太太!」
你都想分享一點甜蜜?立即重溫今周《亂噏24》!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