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行經九龍站一帶,除了混亂的改道弄得人暈頭轉向,眺望高鐵西九龍總站那片浩瀚的工地,腦海總會浮起一頭巨型的白色的象形動物。
三年半前,政府硬推造價669億元的高鐵香港段,激起民間反高鐵運動,時任運輸及房屋局局長的鄭汝樺為緩和反對聲音,曾說會檢討政府傳統的諮詢模式,承諾「以後要再做好啲」。鄭汝樺早已離開官場,而政府的所謂諮詢,也絲毫無變,由始至終都是門面工夫,並非真心聽取民意。
同樣牽涉巨大利益、同樣影響村民生活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其環境評估報告昨日交環諮會環評小組審議。幾十名面臨家園被毀的村民,遠道而來,旁聽會議,卻發現幾百頁的環評報告全是英文,會議本身也是英文進行。不要說表達意見,連理解都有困難,想反對也無從入手。他們要求秘書處提供繙譯,對方卻以「不嬲係咁用英文」作回應。
政府推行重大的基建、規劃,不但牽涉巨額公帑,對民生經濟影響深遠,理應徹底諮詢民意,但那些顧問報告往往羅列複雜的數據、專業的概念和艱澀的術語,一般市民難以消化。若當局真心向普羅市民介紹計劃內容,就應該用市民明白的語言和理解的方式,清楚解釋,說明利弊,才能達到真正諮詢民意的目的。但政府從不這樣,「不嬲係咁」地當諮詢只是一套官僚程序。
高鐵工程如是,上千億造價的機場第三條跑道計劃也如是。之前機管局在各方壓力下,在三個月諮詢期的最後一個月,始公開多份共逾二千頁的英文版顧問報告,連律師出身的陳淑莊也認為用字晦澀,一般市民難以理解,更遑論閱讀後提交意見。
梁振英日前說落區是為聽民意,更形容面對面與市民接觸令官員對問題有「感性認識」。但政府向來做諮詢只是行禮如儀,梁振英的嘴臉,更是顯得虛情假意。
陳沛敏
記者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