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在吃喝玩樂上追求快樂、不追求任何生命意義、對自己沒有任何要求的人,他們的基因表達模式與生活在逆境中的人群相同」,換成比較容易明白的話,如果窮是逆境,那麼只追求風流快活的人,即使是富人,他們的生活方式對健康造成的傷害,等於是生活在逆境中的窮人。這份老外的科學報告可能為中國人說的「窮風流」作了一個科學的注腳,因為從基因病的角度上,無原則的風流與窮是等對的。
在80個研究對象中,這一部分人佔了多大比例?PNAS的報道說,佔了百分之75!只有四分之一的研究參與者有「幸福感」("eudaimonic predominance"),意即,對生命的意義看重於追求快樂。
以下是這個研究的另一個重點:
2,能夠將生命平衡在追求意義和快樂的人群,以及有強烈的意義感但不一定快樂的人,他們身體中的逆境基因表達模式會起鈍化作用,意即免疫系統沒有收到孤獨和逆境的信息,免疫系統便不會使身體發炎,但卻會為我們提供抗病毒的抗體,這種病毒來自於人傳人的病毒感染,譬如感冒、非典等。
Fredrickson的新書Positivity and Love(正思維與愛)對這種基因現象有更多的論述。理論上,正面思維擴展了人們的視野,減輕我們在逆境中受的傷害,而「風流一派」由於是快樂的行為,在理論上也算是正面思維,但比起「幸福一派」,為甚麼健康狀況有那麼大的差別?(五.明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