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然一笑:為粗口說公道話 - 莫樹錦

醫然一笑:為粗口說公道話 - 莫樹錦

醫生聚會,座上客包括城中名醫及學院教授,主持人開門見山問道:「座上哪位曾在公眾地方講粗口請舉手!」一如所料,半隻手指頭也沒有。主持人再問:「曾在私人聚會例如晚宴等場合講粗口者,請舉手!」這一問某些醫生便有點為難,大家你眼望我眼,很明顯曾一起食飯一起講講粗口者不乏,主要是看誰願意領先承認,最終一隻手慢慢舉起,另外四五隻也義氣地和應。
主持人再問:「又有沒有人曾在單獨無人時講粗口?」這次反應很快,大半以上的手都在空中。主持人問最後一條問題:「曾在心裏講講粗口者請舉手。」果然差不多全部人都舉手,惟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女教授,待眾人舉手後她才學術性地問主持人:「請問Shit是否被定義為粗口,若是,那麼跟F-word又有沒有等級分別?」
以上聚會當然純屬虛構,但不失反映出粗口的普遍性,猶如空中細菌般粗口無處不在,由市井到象牙塔,粗口都佔上一席位,唯一分別是其運用和使用目的。才子黃霑曾以一句13字粗口享譽香江,他煙不離手粗不離口,但大部份港人仍視他為文化人中才子中的才子。當年為他治病時,醫生亦無免疫,霑叔只會客氣地說:「醫生,對唔×住,習慣講粗口,希望你唔×介意。」醫生也只好回敬:「無×所謂啦。」所以,粗口的確像細菌,它的存在並非等同惡意侵犯。
小學老師在街頭講粗口罵警察被錄下並在網上流傳,在城裏鬧出大風波,有人嚴正聲明社會對老師期望高,不能接受老師沾手粗鄙文化,可是這話卻有點假惺惺,為何社會對老師對教授醫生律師就期望高,而對小巴司機街市菜販酒樓大廚就可以期望不高,這是否屬於變相職業歧視?也可以解說老師講粗口可以影響小朋友,但必要知道老師情緒平靜時在校內定不會粗言穢語,小朋友在校內聽到老師講粗口難上加難,但從其他環境卻易上加易。
其實最重要也不是接觸粗口,而是使用粗口的目的,當老師情緒激動時用粗口罵警察,這是言語暴力,是暴力的一種,任何人不論富貴貧賤不論職業,在鏡頭下表現出暴力一面便有可能被嚴正指摘,但想深一層,哪個人未嘗試過情緒激動?又哪個人能確保自己無暴力一面,主要分別是鏡頭內外和有否被轉載於互聯網上。
最終香港人要面對的不是粗鄙文化的問題,而是一個包容的問題。警察對示威者包容,老師對警察包容,家長會對老師包容,政治得益者對家長會包容,這樣的香港是否會比較美麗些呢?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

相戀54年!倪匡向全世界說:「到現在這麼多年,還是這麼深愛太太!」
你都想分享一點甜蜜?立即重溫今周《亂噏24》!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