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學五十年:公公建崇基精神

中文大學五十年:公公建崇基精神

時值1950年代,粉嶺軍營,太陽落在華叔黑黝的背上,豆大的汗珠像海上金燦燦的閃光。他蹲下來揼揼揼,腦裏全是家中妻子和六個兒女。1954年,凌道揚校長跟他說:「你有六個仔女咁多,不如你幫我建崇基學院,收入至少穩定啲。」華叔來到馬料水參與興建崇基的工作,將一家人及至孫女兒吳思琪帶來中大。

三代中大工作

思琪與母親雲姐、大姨玉蓮走在崇基學院的路上,雖然書院已翻新,仍掩蓋不了公公華叔的汗水。「公公每次經過呢度,都話呢條路係佢起。」思琪說。「好多時我哋會一家人跟爸媽一起工作。當時媽媽英姐在華連堂當職工,暑假全家人一齊髹牆、抹風扇。」大姨笑言。大概任何人也想不到,一家人,公公、婆婆、母親、大姨、細姨、舅父等人除了在這所學校生活,長大後還不約而同在崇基工作。「我阿爸成日都話,你第時大個都可以返嚟做就好喇!我結婚後與丈夫賣水果,想安定啲就入咗崇基華連堂做職工,但因為母親曾在教堂裏工作,一直有心願想在教堂做職工,感恩當時來了一個新牧師,便申請在這裏工作。」雲姐說。事實上,很多畢業生都會把雲姐誤認為英姐。
大姨回應:「媽媽對我影響好大。我記得以前翻風落雨,媽媽把傷殘學生揹上崇基學院,我覺得母親好偉大。同時自小跟母親上山採藥,93年從加拿大回流香港,機緣巧合下加入中大中藥組。」思琪:「現在我同阿姨做同事。某年暑期工我跟胡秀英教授做研究助理,然後中醫學院成立,就跟教授工作了十多年。」

華叔50年代參與興建崇基學院。

崇基一家親

崇基給他們一家的印象,就是「崇基一家親」。這正是崇基學院特色之一。「崇基係唯一學院有自己幼稚園,方便教授的兒女不用外出讀書,我也是在這裏讀幼稚園。」大姨大話當年。「原本員工喺泳池位置有條村,後來眼見唔方便,將全村搬至圖書館位置,最後因為要擴建,終落根於竹苑的宿舍,環境優美。」然而,今日的崇基已面目全非。「以前呢度全部都係山頭,火車站係沙灘,記得有次拍拖同男朋友坐在艇上睡着了,醒來竟然去咗另一邊。」大姨說:「90年代後的變化最大,整個學校多咗好多建築,完全唔同晒。」但即使打開教堂的大窗再看不見昔日的吐露港,信仰始終是崇基的精神所在。思琪一家四代都信主:「公公一直堅持參與崇基教堂的禮拜堂,直至他生病過世。」

思琪婆婆英姐同樣在華連堂當職工,與學生關係親密。

中大改變

創校校長李卓敏博士與現任校長沈祖堯教授分別於府邸漢園留影。

1956年初,崇基學院地盤平整及修路工程正式展開,難以想像,梯田土壤事隔幾十年,蛻變為教學與科研重鎮、世界級的高等學府。

相戀54年!倪匡向全世界說:「到現在這麼多年,還是這麼深愛太太!」
你都想分享一點甜蜜?立即重溫今周《亂噏24》!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