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所謂代表大眾的「出聲行動」刊廣告,喊出一個犯罪學理論。驟眼看還以為是甚麼保健養生產品用來嚇唬大眾的所謂科學根據,原本又是另一笨拙的抹黑手段。若然這些話出於五毛、鍵盤戰士的口還可理解,可是該行動由學者組織,耐人尋味。
「破窗」理論源於八十年代某些美國市鎮,先別說它在香港適用程度極低,重點是這粗疏的理論早已被社會科學學者唾棄。
「破窗」把社會亂象(窗戶給打破)和犯罪(如搶劫)的因果關連串起來,沒理會其他因素(如當時警方執法的鬆緊),亦沒考慮兩者可能皆是更深社會問題的表徵(如貧窮、種族標籤)。難道佔中和一直爭取普選的人吃飽沒事幹,為破壞而破壞?這廣告故意沒提及的就正正是「破窗」下沒有民主的一個城市。
以「破窗」解釋佔中的根本錯誤有二:一、以「投石」比喻佔中污衊公民抗命。這亦是張曉明「犯罪就是犯罪」的邏輯,混淆守法和法治。佔中並非一般滋事犯罪,「破窗」醜化抗命精神(事先張揚、甘願承擔後果、望喚醒市民關注)。二、滑坡謬誤,廣告指「打破中環窗戶就代表民間窗子也守不了,受苦受傷就是香港市民」,它否定佔中對普選的正面影響,而且危言聳聽,威嚇讀者家庭、經濟將受影響、香港動亂,製造佔中令香港淪陷的印象。若然以此邏輯思考,將來香港的一切災禍也可怪罪戴耀廷等人。
該廣告把「佔中的人」和所有市民對立起來,卻連「所有市民都渴求民主」的前提也不敢碰。從如此草率、急狗跳牆、紅黨中宣部形式的廣告可見,「破窗」引發犯罪是幌子,奴才怕佔中令中央難堪才是真的。
東喜
香港大學研究助理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