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個人汽車擁有率,仍然居發達國家之首。美國文化,駕駛是基本人權,象徵是選擇和社會流動性。
獨特的汽車文化,有一定歷史因素。話說戰後美國,大城市人口急速增長。隨之而來,就是市郊發展。美國夢,就是中產遷移到市郊的獨立屋和擁有私家車。08年金融海嘯,很多人的美國夢,變了負資產噩夢。幾年下來,見到的現象是,越來越多美國人由市郊回流入大城市;由獨立屋,變回住宅單位。馬死落地行,其實是好事,至少反映美國社會仍然有能力去調節,雖然調節的速度未必合乎聯儲局大帝的預期。
汽車業佳景不再
人口回流到市中心,連帶影響汽車文化。今年中,美國公眾利益研究組(U.S. PIRG)發表了一份報告,指由2005年起,美國人均行車里數打破了60年來的趨勢,由升轉跌;由08年起,整體行車里數甚至有輕微下跌。回流到市中心,更少駕駛,是本來已經出現的社會轉變,金融海嘯,只是令轉變更加明顯。此外,燃油價格和環境條件,令駕駛成本增長,消費者亦自然調節選擇。
美國現正面對戰後最重大的社會轉變。人口老化,是許多發達國家都面對的問題,美國已經算是老化問題相對輕微的一個。按常理推測,老年退休人口,對於交通和住處的需求和模式,跟上班族非常不一樣。事實上,更細的單位,更接近市區,未來的需求會更大。至於汽車業,實在很難回到從前的好景。事實上,美國平均在路面的車齡,由07年的9年,增加至最新的11年,而且仍然有上升趨勢。
昨天見到另一項有趣數據,顯示汽車貸款的數目超越了樓按,正常推斷,是因為租客比例上升,消費者的借貸選擇,亦隨之改變。從美國再都市化的宏觀趨勢,大概知道長線投資美國,策略應是選擇市內放租單位,避開汽車業相關股票。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
相戀54年!倪匡向全世界說:「到現在這麼多年,還是這麼深愛太太!」
你都想分享一點甜蜜?立即重溫今周《亂噏24》!
http://bit.ly/appletalk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