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通識:七夕習俗亡 十四鬼節旺

爽通識:七夕習俗亡 十四鬼節旺

中華民族在農曆七月有兩個節日,一個是幾近被遺忘的七月初七「七夕」,另一個則是繼續盛行的七月十四「盂蘭節」。通識常將「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及「文化全球化」兩課書作跨單元教授,並涉及一個核心問題:中華文化會否因為全球化(主要指西方文化全球化)而被削弱,甚至遭人遺忘?農曆七月這兩個節日,正是探討這個問題的上佳例子。

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的「七夕」佳節,但今日年輕一代多不知其意義。資料圖片

1.七夕婦女節隨時代消逝

筆者問學生七夕又叫甚麼節日時,幾乎沒有學生能準確說出,最常聽到的答案是「七巧節」──今日年輕一代大概還知道「七巧板」是甚麼,於是順口溜把「七夕」和「乞巧」二字合成「七巧」。無可否認,今時今日,香港已越來越少人提及(遑論慶祝)七夕這個節日。這是否全球化導致呢?可能性不大。
七夕不再受重視的原因,其實跟社會經濟結構變遷有更大關係。七夕敬拜的神祇為織女(牛郎只是凡人),司編織雲彩之職,故為「編織之神」,故七夕是向織女禱告的日子,故又名「七姐誕」。那跟「乞巧節」這個名字有甚麼關係呢?因為編織需要一對巧手和純熟技巧,「乞巧」之意就是祈求織女賜與心靈手巧之能。

2.七夕以情人之義「翻身」

在傳統農業社會,女子只能嫁作人婦,相夫教子,要熟悉針黹,才能為家庭造衣添暖,所以乞巧節其實是婦女節日。筆者小時候,母親跟很多婦女一樣也會「拜七姐」,但近十多廿年,拜七姐習俗好像消失了,小朋友甚至沒聽過這個節日。究其原因,不單因為農業社會不再,紡織也由機器代勞,女士偶爾親手織製的「溫暖牌」冷衫也買少見少,誰還要一對編織的巧手呢?現代觀念講求男女平等,七夕卻帶有濃烈角色定型色彩,更變得不合時宜,七夕在香港好像慢慢被遺忘了一樣。
不過,由於七夕附有牛郎織女的淒美愛情神話,故又有「中國情人節」之稱,常與正月十五元宵節鬧情人節雙胞。不過在香港,其風頭完全無法與西方情人節匹敵,神話雖淒美,卻常被年青人視為「老土」。不過,在台灣和中國大陸某些地區,七夕經商業化後,這個「中國情人節」竟可成為商業促銷良機,但其傳統習俗則跟香港一樣,慢慢失落。看來,七夕只能以「情人節」面貌在中華文化圈子流傳下去,而再沒有人記得那是一個「婦人節」了。

3.祭祖文化令鬼節習俗旺勝

至於另一個節日七月十四「鬼節」,則仍受港人重視。每年踏入農曆七月,很多區都會舉辦「盂蘭勝會」,在球場設置神壇供奉先人,甚至搭棚演「神功戲」。即使不參與盂蘭勝會,很多家庭和商舖仍會拜神「燒街衣」,大部份公共屋邨和部份屋苑還會另闢空地擺放鐵筒,設置「街衣區」,以迎合這種文化需要。
七月十四的習俗能流傳至今,實與中國人橫強的「祭祖」觀念有關。中國人所謂「拜神」,不一定甚至很多時不是指敬拜任何神祇,而是「拜祖先」。按七月十四這個節日去理解,中華文化認為人死後會到陰間另有生活,所以定時要「燒嘢」給祖先,紙紮的金銀衣紙、飛機大炮、電腦、iPhone甚至童男童女,只要燒下去祖先便會「收到」。燒衣,是因為七月十四鬼門關大開,祖先會上來陽間收貨,而農曆七月已屆立秋,天氣轉涼(陰間有否轉涼一事就不得而知),故要送衣服和布匹給先人。至於「燒街衣」,大概受佛家的「布施」觀念影響。中華文化曾受佛教影響甚深,七月十四一些遊魂野鬼無衣過冬,我們便做做好心,發揚布施精神,也有賄賂之意──不要來搞我。由此可見,鬼節習俗充滿迷信色彩,但反而流傳至今,甚至西方文化全球化都無法動搖。
曾有人妙想天開,希望把七月十四像七夕般商業化,變成「中國萬聖節」。筆者深信不大可能,因為中國文化的節日全都拘謹含蓄,這大概與民族性有關,想找一個狂歡的節慶也沒有(所以西方節慶狂歡文化才能搶佔各地華裔年青人的心)。萬聖節可以扮鬼扮馬走出街,七月十四則萬萬不可,不然正在燒街衣的婆婆以為真是見鬼,嚇她不死她必會拿掃把追打你!

撰文:葉一知
通識名師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周二至四刊登)

有料放?想收料?入嚟【蘋果互動】啦!
【蘋果互動】是蘋果日報與讀者緊密互動、放料及收料的聚腳地。
http://fb.com/AppleDailyEx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