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港」「愛港」 文鬥武鬥(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幫港」「愛港」 文鬥武鬥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同是為了反佔中,先有「愛港之聲」,繼有「幫港出聲」。
由「愛港」到「幫港」,由「之聲」到「出聲」,「愛港」之後自然是「救港」,「出聲」之後當然要「出手」,這樣一路「升呢」,到底是誰更有實力、更有計劃和更想香港推行民主普選,答案早已不言而喻。
「愛港之聲」等組織多是烏合之眾、「愛港出聲」盡是一時俊彥;「愛港之聲」出身草根階層、「幫港出聲」非富則貴(社會地位);「愛港之聲」粗口橫飛、「幫港出聲」咬文嚼字;「愛港之聲」有屁即放、「幫港之聲」熟慮深思;「愛港之聲」劈酒盡歡、「幫港出聲」品紅盡興;「愛港之聲」多勞多得、「幫港出聲」則財才兼備。
「愛港之聲」及其行家的主要工作,是不折不扣的「武鬥」:無論佔中主催人或支持者出席或組織的活動,「愛港之聲」都會「踩場」,不讓支持佔中活動獨領風騷,在當時的現場或翌日的報道雄霸一方,令公眾以為佔中的聲勢經已成為主流。
「幫港出聲」後發先至,擺明車馬是要與戴耀廷等爭一日長短。香港現在有多少人反對佔中,沒有人能準確估計,但為了不讓戴氏及支持者不斷坐大,對佔中行動不滿的精英分子不論是出於個人選擇或迎合中央心意,如今決定挺身而出,透過爭取更多人加入他們的行列和表態,從而證明支持佔中的人只屬少數,他日倘若佔中行動成為事實,警方執行清場行動時,「幫港出聲」今天所做的工夫,便會成為市民支持警隊行動及特首決定的根據。
根據上述工作的區分,「愛港之聲」等團體會集中「武鬥」部份,除了動員親到現場直接碰撞衝擊爭取曝光,更會用盡方法刺激對手失去理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但「幫港出聲」主要應是鼓勵市民表態,以較間接的手法挑戰佔中三子及支持者的代表性及認受性,這是偏重「文鬥」的另類群眾運動。
「幫港出聲」顧名思義,是「幫助」別人而非自己,是「出聲」而非出力。由於已有「愛港之聲」不斷煽風點火,市民受其影響,心中怨氣和怒火累積至一觸即發地步,「幫港出聲」便可趁機乘虛而入,以各種手段協助已被煽動的市民先是「出聲」繼而「出火」,而且必會是越幫越忙,越出越多,直至雙方分出勝負為止。

「愛港之聲」等組織的代表人物,經過近月的廣泛報道,公眾經已十分熟悉,「幫港出聲」集三界代表,包括傳媒名嘴(周融)、老派學者(鄭赤琰、何濼生)和親中商家(李榮貴、馮家彬、王國強)於一爐,不論社會地位、經濟實力、四方人脈與幕後支援都遠比「愛港之聲」等團體優勝,除了可以另闢戰場另樹一幟,從而分散佔中陣營的專注力及消耗對手的人力財力,更可協助修補主攻「武鬥」同路人的不足及錯失,因為「幫港出聲」的資源不但遠勝「愛港之聲」等「受薪工人」組織,幕後的供應更會源源不絕(試想商界誰人能拒絕這類捐獻要求!)。
根據何濼生教授的訪問,他雖是主要發起人之一,但原來只是在今年六月才認識周融開始商談成立「幫港出聲」的概念;八月初「幫港出聲」極速推出時,已有約四十名不同界別人士慷慨樂捐,各人捐款五千至十萬元不等,在短短的三數星期,兼且是在絕對保密的情況下(為免消息外洩,正式籌款需在組織正式面世後方能名正言順地展開),這群發起人的籌款能力的確非比常人,可以想見組織正式成立後,盼望已久的儲款以待一眾商界財團終於可以找到「表態」及「下注」的目標,不致在佔中行動中茫無頭緒,無法向有關方面清楚表示個人及企業的第一、第二以至第三類忠誠。
馮家彬先生的籌款能力毋庸置疑,他是極其資深的金融界老行尊,肯捧場的友好一定不計其數,但願意這樣獻身與投入的金融家其實為數不少,唯獨是像周融那樣資深和高知名度的傳媒發言人卻少如鳳毛麟角,因為除了個人能力和經驗所限(面對傳媒及異見人士),「幫港出聲」的支持者多屬精打細算之輩,明知當組織的發言人風險極高,一次失言已足致命,故此若有人願意分擔甚至獨自承擔所有風險,當然必會樂於拱手讓賢,寧願在捐款或其他方面多貢獻,以示組織的用人為才和成員之間的合理分工和當仁不讓。
「幫港出聲」提出的第一個工作目標,是號召十萬人發聲制止佔中。發聲的方式若涉及十萬人之眾,一般收集簽名、電郵與回條等經已足夠,難度絕對不大;至於「制止」的方式及執行,除警方外再無更合適人選代勞,因此「幫港出聲」的成立和使命,根本不可能有失敗的可能。

周信
自由撰稿人

講電影變講國情,阿澤彭導最後一星期做嘉賓,
未睇?即上《亂噏24》重溫!
http://bit.ly/appletalk24